大爱无声——四院援非医生陈亚芳的故事
人生的选择题,无处不在!十字路口,向左向右;名利面前,争或者不争,内心纯善的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总是毫不犹豫、不假思索地选择牺牲自己利益而为他人奉献,如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江苏省第25期援桑给巴尔医疗队中有一个总是带着淡淡地笑容、恬静的站在队伍一隅的女医生,她就是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陈亚芳。
载誉归来,他们立志传承援非精神
6月28日,远渡重洋,在自然环境及工作、生活环境极度恶劣的非洲桑给巴尔坚守了700多个日日夜夜的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载誉而归。鲜花与掌声抵挡不住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可当他们踏上故乡的大地时,他们首先想到的却是传递“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非精神,在故乡、在本单位继续发扬和传承,践行医者仁心的责任信念,为常州的父老乡亲们健康事业再做新贡献。
在这支援非医疗队伍中,瘦弱的陈亚芳不是很显眼,以至于摄影师都来不及捕捉她的身影;在这支队伍中,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内科医生,没有太多惊天动地的事迹,却赢得了奔巴岛居民的信任、尊重与感恩,收获友谊。
一位住在奔巴岛最北段韦提镇患有心力衰竭的病人,每月复诊也宁愿奔波来回花4个多小时,大约16元人民币,相当于4000先令(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了)都要看陈亚芳的门诊。当听说陈亚芳要回国了,特意赶到奔巴岛最南段的医院为她送行。
奔巴岛,条件艰苦和危险远远超出想象
“曾经听过医院外科主任储容讲过援非的故事,听他谈起过非洲条件艰苦,但是他充满自豪的感觉给了我误解,以为那些苦不算什么!到了那里,才知道,能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坚守2年,确实值得骄傲!”
江苏省对口支援非洲国家坦桑尼亚桑给巴尔共和国的医疗队,每2年轮换一次,第25期援非医疗队是由常州市独立组队,2013年6月,陈亚芳通过了重重考核,成为医疗队的一员。出发前,医疗队在南京接受了半年的培训,从前辈那里获得了应对条件艰苦的经验,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然而,当她们从飞机下来,就被扑面而来热浪所吓一跳,一眼望去尽是穷街陋巷,破败不堪的街景让他们感到落差很大。
在桑给巴尔,21名队员被分成2组,一部分留在桑岛,而陈亚芳和其他几位同志还需要坐船去桑给巴尔北边、距离非洲大陆57公里的奔巴岛,如果说落后的桑岛让他们感到落差,那么条件更落后的奔巴岛更让他们感慨。原本就嬴弱的陈亚芳,在乘慢船去奔巴岛7个多小时的路上,即使服了晕船药,胃里还是一阵阵翻江倒海,眼看着自己的行李箱随着船儿的晃动一路滑来滑去,也无力去扶。可是,当他们一上岸,还没有来得及调整,就和上期队员进行交接,接过他们的肩上沉重的担子。
在奔巴岛,住的房间简陋些,没有关系,只要大家在一起就是一家人;经常断电断水,生活单调,,没有关系,大家一起在院子里谈天说地另有一番滋味;吃不惯岛上的伙食,没有关系,带去的蔬菜种子在大家的努力下已经生根发芽,改善伙食指日可待;可是,那漫天飞舞的蚊子让队员着实吃了很多苦,即便天气再热,他们都要穿上长衣长裤,涂满各种防蚊药水,因为那里的蚊子特别多,好医师网,特别凶,还传播疟疾等传染病,防不胜防。还有,时不时就有入侵者---毒蛇,也让女队员们成了名副其实的女汉子。
有天晚上,陈亚芳在病房为一名大量腹水的病人做腹腔穿刺,由于没有心电监护仪,她必须全神贯注地边穿刺放液边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心率等变化,等病人病情稳定后独自回驻地时,发现手臂上被蚊子叮了一个大包,那时正是疟疾流行的时期,为了这个“大包”,足足让陈亚芳担心了一个月,直至过了潜伏期才轻描淡写的告诉她家里人。
一把听诊器、一台血压计就是她的诊治手段
陈亚芳和她的同事们,不仅肩负着坐门诊、查房等诊治疾病的责任,每人还肩负不同的重任。奔巴岛医疗援助点的条件远比桑给巴尔本岛条件差,医疗队所在的阿布杜拉姆才医院是奔巴岛综合性公立医院,但规模仅相当于40、50年代的中国乡镇卫生院,两层楼的门诊后面是三排平房式的病房,里面的设施也很破旧,全院有123名职工,却只有3人有医师执照,更多的是一些略懂英语和简单医学知识的志愿者,陈亚芳和其他7名医师就承担起了全部的医疗工作,全岛其他医院处理不了的病人都转到这里来治疗,以至于每天都是门诊走廊里挤满了等待治疗的患者。
陈亚芳主要负责医疗点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以及岛上华侨的健康管理,她几乎是24小时待命,随时都要进入状态抢救患者。在奔巴岛上,前来就诊的患者病情都比较严重,各系统疾病都有,心衰病人也相对多,而且没有国内的监护仪等设备,所用药物治疗全凭经验。
一天傍晚时分,陈亚芳和队员一起上门为老华侨何先生健康体检及送药,半路上接到电话说有急诊,她们立即转身回到医院,此时已经天黑,黑夜笼罩了整个医院,几乎没有一点光亮,在队员随身携带的强光手电筒的照射下,陈亚芳匆匆忙忙地赶到位于医院最后一排平房的药库,找到抢救药后回病房抢救病人。(因为奔巴岛缺医少药,很多药物是中国援助的,陈亚芳还负责医疗点的药库管理,有些抢救药是药库管理,病房里没有备用。)
患者是一名老太太,患有高血压、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史,三天前因血压控制不理想,伴有咳嗽、咳痰、气喘加重2周入院,刚入院时,老太太晚上睡觉不能平卧,血压高达200/100mmHg,两肺布满哮鸣音和湿罗音,经过治疗后病情好转。谁知,当天晚饭后突然失去意识。在病房昏暗的灯光里,血压计的波动看不见,在手电筒光的照射下测到血压为190/90mmHg,患者除了意识障碍,体格检查没有发现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结合患者呼吸急促、烦躁、口唇紫绀、两肺满布干湿啰音,考虑为急性左心衰、呼吸衰竭,由于没有任何急诊化验(奔巴岛上只能做血、尿、粪三大常规项目)、没有监护仪、甚至没有氧气,陈亚芳只能凭经验给予治疗,速尿和地塞米松静脉推注,没有吗啡,就小剂量安定肌肉注射,没有小瓶装的盐水,就从500ml的盐水里抽出400ml后加入氨茶碱静脉点滴,虽然手里已经准备好了硝酸甘油针剂,但没有注射泵和监护仪,入量难控制,陈亚芳只能密切观察患者的变化,在手电的帮助下,一次又一次的测量血压的变化,听心跳的声音。半小时后,患者病情逐渐稳定,意识恢复,第二天,患者就精神抖擞得坐在床上吃早饭了。类似这样的抢救场景时有发生,陈亚芳就凭着一把听诊器、一台血压计、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用耐心细致、热情友善、吃苦耐劳的精神,竭尽全力地去挽救每一个患者,减轻他们的病痛。
陈亚芳和队员们除了医院里的临床工作,也在做更多的有利于当地卫生事业的工作,义诊、普及健康知识、为当地医院员工培训医疗专业知识等等,他们为了奔巴岛能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而不遗余力、默默奉献着。
信任、尊重和感恩,让她坚守了700多个日夜。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癫痫危害的因素有哪些呢
- :下一篇:癫痫病的危害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