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靶向治疗的误区最好的在线医师网站
误区1 靶向药物对每一位肺癌患者都有效
肺癌依病理分型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向治疗药物作为治疗手段之一,主要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目前上市或在研的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药物也有不少,而针对EGFR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相对比较成熟。其中目前临床应用最广、临床资料最全的EGFR-TKI有吉非替尼(易瑞沙)和厄洛替尼(特罗凯)。不吸烟的肺腺癌患者EGFR突变的比率比较高,因此这样的患者也被称为优势人群,他们更可能从EGFR-TKI类靶向药物中获益。靶向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把生存期从原来的一年左右提高到三年甚至更长。2012年欧洲癌症大会(ESMO)上更新的荟萃分析(pooled analysis研究)显示,对于EGFR基因突变的患者,特罗凯能够获得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相对化疗的5.6个月,易瑞沙的9.4个月,特罗凯能达到12.4个月,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误区2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使用方便,患者可以自行用药
肺癌分子靶向治疗是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的新兴肿瘤治疗方式。目前新兴的肺癌分子靶向药物如特罗凯等均是口服药,与传统化疗药物需要住院、静脉给药相比方便很多。但作为抗肿瘤药物,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正确指导下才能使用。大部分患者使用靶向药物后不良反应较轻微,但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致命的不良反应,所以,在专科医生监控下用药非常重要。另外,肺癌患者有很多类型,如同样是肺腺癌,基因型的不同也会使不同患者对相同药物的疗效反应大相径庭。因此,一定要选择专业医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医生在线答疑,才能获得最好的疗效。我们鼓励肺癌患者勇敢面对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误区3 分子靶向治疗药物针对性强,没有副作用
所谓靶向治疗,故名思议,就是指通过基因或者分子标记物的选择,针对性地杀死恶性肿瘤细胞,而几乎不影响正常细胞,可以总结为“高效、低毒”,但“低毒≠无毒”,这种治疗方法也会有一定的副作用。临床上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痤疮、皮屑、皮肤干燥、腹泻,少数的患者会出现间质性肺病、重度腹泻、肝功能损害等。但这些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另外,随着药理学的研究进展和临床经验的积累,新上市的特罗凯相较于早期药物,具有疗效以及安全性好的优势。不良反应主要为皮疹与腹泻,大部分患者都能很好地耐受。但是我们依然建议患者在专业医生的制导下合理用药,出现不良反应后及时就医。
误区4 不注意治疗时机的把握
由于早、中、晚期肺癌的治疗方法差别很大,治疗前必须做全面检查,了解肿瘤的大小、部位、侵及范围、其他脏器的转移情况,才能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式。很多患者被诊断肺癌后,往往担心疾病恶化,急于立即治疗。其实,肺癌的生长不像人们担心的那么快,检查的时间通常不会延误治疗。临床上,患者在肿瘤切除术后又发现其他脏器已有转移的病例并不少见,医生在线答疑,给患者造成极大的身体及心理上的痛苦。
靶向治疗药物目前仍作为化疗失败后才用的第二或第三线药物。但美国临床肿瘤学年会上最新报告显示,特罗凯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方式,即化疗序贯口服特罗凯(厄洛替尼)可以显著延长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其在一线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前景是被看好的。
误区5 靶向药物高效低毒,适用于多数肺癌患者,使用前不需要做特别的检测
目前临床应用最广、临床资料最全的靶向药物是EGFR-TKI,研究显示,患者的肺癌细胞是否存在EGFR基因突变是该类药物疗效的决定因素,EGFR突变已经是一个明确的疗效预测和生存预后指标。因此,治疗前检测患者的EGFR基因状态是非常必要的。
然而另有研究发现,EGFR-TKI的疗效不差于常规的化疗药物,并且由于毒性小而特别适用于一般状况差的肺癌患者。因此对于无法检测EGFR基因状态,而且又不能或不想做化疗的患者,如高龄患者(>80岁)、病情严重的患者等,可以考虑一线直接使用靶向治疗。
另外,腺癌、不吸烟患者是EGFR突变率较高的人群,在无检测条件的情况下,针对这部分高突变人群也可以考虑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