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官惠回忆谢志光:最困难的情况下他也没动摇医者信念(图)-科
谢志光教授在工作中。
谢志光教授在指导年轻医生。
■核心提示
学人后辈眼中的谢志光,是一位德高望重、著述颇丰的医学家,他不仅为我国的临床放射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医生在线答疑,更给广东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志光几乎后半生都扑在了华南地区的放射学发展上,为华南地区的放射学发展付出了半生的心血,为广东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另一个就是大力发展广东肿瘤防治工作,最主要的就是一手创办华南肿瘤医院(今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它是当时整个华南地区最为知名的肿瘤专科医院,在全国范围内都处在领先地位。
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懈建设,华南肿瘤医院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医疗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之一,学科地位、综合实力已居全国领先水平,在全国尤其是广东省的肿瘤防治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谢志光留下的无形财富是其高尚的人生品格、热忱的爱国情怀、严谨的治医作风、负责的教学精神。作为岭南医学院(今中山大学医学院)的开院教授,他身上的超卓人格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辈学人,也是因为正是有着像谢志光这样真正具备“医者仁心”的大师们的影响,使这些良好的精神品格在中山医学院一代代学人身上得以传承,才使中山医学院良好口碑享誉海内外,极大地提升了广东医学的世界形象。
作为土生土长的广东人,谢志光学成归国后,当家乡人民有需要时便毅然放弃自己在北京的优越生活和科研条件,回到几乎是“一无所有”的故乡,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为家乡谱写了一首荡气回肠的长歌。他的一生像一束温暖的阳光,不仅照亮了岭南大地,更温暖了岭南民心。
1954年谢志光教授与家人摄于颐和园。
访谈
肖官惠,中国著名放射学专家,原中山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放射科主任。1954年分配到华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跟随谢志光学习放射学长达十几年。
他是中国放射学的先驱
南方日报:谢志光教授对中国临床放射学的主要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
肖官惠:谢志光教授是我国放射学的奠基者,为我国放射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对人体各系统疾病的X线诊断进行了深入研究,提高了诊断水平。他是第一个对中国人肠结核、长骨结核的X线征象作出全面、系统的描述的专家,并提出国人患长骨结核并不像欧美国家那样罕见,从而引起国内专业学者的重视,减少了误诊。对髋关节后脱位的诊断,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首先提出一种特殊的投照位置,能清晰地显示脱位的股骨头和髋臼的关系,被国内外广泛采用,称之为“谢氏位”。
由于我国临床放射学起步较晚,当时对正常X射线解剖指标尚无自己的统一标准,沿用国外标准,常造成临床诊断及研究工作上的困难和误差。谢志光十分重视对国人正常X线解剖标准的研究,早在上世纪30年代,他就提出人体心脏面积测量方法和国人心脏面积正常值标准的计算方法。经过以后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些论据是完全适合我国国情的。
在X线诊断工作中,谢教授还强调要有优良的投照质量,要周密观察和全面分析X线表现,并结合临床资料做出诊断结论,反对那种主观片面罗列X线征象的诊断方法。他提出的分析X光征相的六项基本原则,即:位置、大小、边缘、密度、与邻近器官的关系、结合临床,这六项基本原则受到了业界广泛的肯定,并被写进教科书中沿用至今。
在放射治疗研究方面,谢教授也有很深的造诣,1936年,在我国还没有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他就发表了应用X线治疗疖和痈并取得成功的报道。他还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X线与视力的关系进行了全面论述,根据正常人具有X线视觉特点,他首创了在对白内障及角膜混浊病患者进行手术前,把X射线用于测定视网膜有无萎缩的检查以及对中心盲点的检查的先进技术。
南方日报:在放射学科方面,谢教授有什么学术贡献?
肖官惠:谢教授认为,放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不但包括诊断、治疗,还应包括放射生物、放射物理、机械和放射剂量学等内容。只强调诊断、治疗,忽视其他方面是不完整的。他曾参考国外的先进经验,在放射科内,除了采用X线诊断疾病外,还建立了放射治疗室、放射生物、放射物理实验室,以从事射线的计量测定和防护以及射线对生物的影响的研究。他是在中国将放射生物、物理与临床应用密切联系起来的创始人。为了提高各种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他所在的科室聘有经过正规训练的机械师和投照技师。他想方设法使放射科的设备日趋完善,人员的配备组合日臻齐全合理。他在世时,放射学科被视为辅助科,他当时已向卫生部提出,放射科的专业工作完全属于临床诊断范畴,应属临床学科。这意见当时已引起卫生部领导的重视。今天,卫生部已明确,凡已具备X线、CT、磁共振成像、介入放射、超声等条件的医学影像学科,属临床学科。谢志光对学科建设的这一心愿,亦已实现。
谢志光教授还认为放射学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不论是X线诊断或放射治疗,都与基础医学和其他临床科有密切的关系,他最早提出对肿瘤的诊断应把临床、X线、病理三者结合起来。中山医学院的骨肿瘤三结合研究小组和定期的三结合会诊制度,就是在他的倡议和直接领导下成立和开展工作的,至今已成为中山医放射科对各种肿瘤诊断的一个传统。
谢志光教授信件手稿。
肿瘤防治方法独特
南方日报:谢志光教授在肿瘤防治方面也颇有建树,您能给我们介绍下么?
肖官惠:位于广州市东风东路的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上世纪60年代广东省唯一的肿瘤专科医院,也是我国成立较早并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肿瘤防治研究机构。该院就是由谢志光倡议创办的。
当临床放射学的建设具有一定基础时,谢教授又发挥拓荒牛的精神,积极从事于肿瘤防治工作的开拓。他认为早期治疗是恶性肿瘤患者得以恢复健康的唯一希望,于是提出开展癌瘤的统计和普查工作,从而制定出有效的防治计划,建立癌瘤防治机构网,并且他还向全国呼吁:对于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应属于我国卫生方针的四大原则之一(即贯彻预防为主方针)。而这些都成为当时、现在以至将来的防治肿瘤工作的方向。
谢教授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作了深入的研究,特别对鼻咽癌的早期诊断、临床发展规律、晚期病例的分型分期和治疗方法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持有独到的见解,深为国内外专业学者所重视。
南方日报:您认为谢志光教授给广东医学留下了怎样的一笔遗产?
肖官惠:谢教授给我们既留下了无形的精神财富,也留下了有形的物质财富。无形的财富主要是给我们中山医学院的后辈学人们树立了积极高大的医者形象。他严谨负责的科研态度,大公无私的精神,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形成了中山医学院优良的行医和治学风格,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在广东地区,“中山医”三个字代表着最顶尖的医疗资源,甚至在港澳台、东南亚地区,我们学院医生凭着超高的医术,认真负责的医德也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我觉得,这些跟谢志光教授他们那批开院学者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即使现在,我们在并入中山大学之后依然秉承这些前辈导师留下的精神品格,而且我们也会“薪火相传”,将这些大师的崇高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
前面我提过,他很早就开始关注肿瘤防治工作。在他的倡议和支持下,中山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原博济医院)、第一医院分别于1956年、1958年成立了肿瘤科。1961年谢教授积极向广东省委建议成立肿瘤医院。当时的省委第一书记陶铸同志对此十分重视,省委很快同意了他的建议,在陶铸同志的支持和领导下,于1964年正式成立我国南方第一间肿瘤医院——华南肿瘤医院(现改为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他是首任院长。
当时,国内的肿瘤治疗非常落后,化学药物治疗几乎为空白,肿瘤的治疗主要依靠外科医生的手术和放射治疗。于是,谢志光一开院就急着找人研究化学药物治疗。正是谢志光院长的真知灼见和大胆用人,使华南肿瘤医院的化学药物治疗走在了同期的国内同行前头,在2001年被国家科技部确认为首家国家级抗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中心。谢志光本身从事放射治疗工作,却能预见肿瘤的化学药物治疗方向在日后的重要性,可见其目光之远大、思想之超前。
如今的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就是由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和中山大学肿瘤研究所两部分组建而成。经过40多年的不懈建设,现肿瘤防治中心已经发展成为全国医疗规模最大、学术力量最雄厚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肿瘤学医、教、研基地之一,学科地位、综合实力已居全国领先水平,在全国尤其是广东省的肿瘤防治工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以说,解放后华南地区临床放射学和肿瘤学的迅速发展,受到国内外专家的普遍重视,是谢志光近20年辛勤劳动的见证,这其中凝结着谢志光后半生的全部心血。
“医者仁心”终其生
南方日报:作为后辈学人,您如何评价谢教授的一生?
肖官惠:谢教授的一生,是为祖国临床放射学的创建和发展而奋斗的一生。他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在旧中国行医,历尽艰辛,百折不挠,即使在最困难的情况下也没有动摇;他学识渊博,医术精湛,但平易近人,讲求学术民主,从不骄傲矜夸;在教学上,他言传身教,治学严谨,教学有方,毕生致力于祖国的临床放射学教学,几十年如一日,为我国培养了几代放射学人才;在工作科研上,他谦虚谨慎,勤奋好学,在X线诊断学、放射治疗学、放射机械物理学、X线检查技术等方面,造诣都很深,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在进行医疗、教学的同时,还坚持继续学习,坚持从事科研,形成了一套完整、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对学科的发展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科学的预见性;他创办肿瘤医院,为华南地区乃至全中国的放射学和肿瘤学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文的采写得到了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生平略述
谢志光,1899年2月20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东坑镇一个贫困家庭,青少年期间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附属小学和附属中学。由于家境贫寒,他在中学时就经常白天上学,晚上到夜校兼任教师,将所得的微薄收入补贴自己的学杂费用。勤奋好学、成绩优异的谢志光屡次跳级,1917年,谢志光中学毕业后考入湖南长沙的湘雅医学院,一直保持着班里年龄最小而成绩最好的纪录。1922年,他从湘雅医学院毕业。
1923年,谢志光经他的美籍老师推荐到北京协和医学院随美籍教授Paul C.Hodges学习放射学。1925年,他远渡重洋,好医师网,到美国密歇根大学附属医院放射科随Hickey教授学习。一年后获美国医学科学硕士学位,成为第一个取得美国放射学会会员资格的中国人。
1928年,谢志光回国后任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主任之职。
1923年到1942年的19年间,谢志光在北平协和医院(今北京协和医院)放射科工作。1942年到1948年4月,北平协和医学院停办,谢志光会同钟惠澜、林巧稚等教授带领部分原协和医院的中青年医生、护士来到中和医院(现北京人民医院的前身)继续坚持医疗工作,担任北平中和医院放射科主任,同时兼任了北京大学医学院放射科主任、教授。
1948年,陈序经出任岭南大学校长刚两个月,利用回天津办事的机会,数次赶赴北京拜访谢志光,恳切相邀南下执教。几次相谈后,谢志光欣然应允。当年底,在北京工作了25年的谢志光回到了他阔别30多年的家乡广东,任教岭大医学院,并出任院长。
在广州,谢志光先后担任岭南大学医学院院长、放射科主任兼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放射科主任、中山医学院放射科主任、华南肿瘤医院院长等职,为开拓华南的临床放射学和肿瘤学付出了他后半生的全部精力。在这段时间他曾先后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广州市第一、二、三届政协副主席,广东省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放射学会名誉会长,全国肿瘤学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临床放射学专题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谢志光被扣上“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接受隔离审查,精神和躯体受到摧残,身患重病而得不到及时的检查和治疗,使病情恶化,等到把他送进医院时,已是癌症晚期。1967年8月,谢志光含冤逝世于北京,终年68岁。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自己从事的事业,嘱咐家属将自己数十年珍藏的书籍全部捐献给中山医学院。
“四人帮”粉碎后,谢志光得到了平反昭雪。1978年5月27日,广州中山医学院召开全校大会,为谢志光等五名同志恢复名誉,称颂他是“我国著名的放射学家,是我国放射学界的老前辈”,对他热爱党、热爱祖国、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放射学事业的精神给予高度的评价。
谢志光的名字连同他的业绩,将永远载入祖国临床放射学的史册。
(南方日报记者 胡念飞 闫昆仑 实习生 李永杰)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考研西医综合:内科学复习重点
- :下一篇:黄碧海:母亲需要我,我应该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