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护理研究进展好医师网24小时在线答疑
溃疡性结肠炎(UC)是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1],病变常从直肠开始,常呈弥漫性,偶呈节段性分布,多涉及乙状结肠和降结肠,严重者可累及全结肠和末端回肠。
以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本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UC是现代医学病名,祖国传统中医学虽无与其完全对等的病名,但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的“泄泻”、“肠辟”、“痢疾”等范畴。现将各项中医护理的研究进展叙述如下。
1病因病机
UC的病因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可能与免疫、遗传、精神及感染因素有关。随着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因素具有重要的致病作用,精神因素和感染因素可能为诱发因素。多数学者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炎性介质的增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2].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病位在肠,与肝、脾、胃、肠等脏腑有关。其病因多由于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素虚所致。饮食不节,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水液聚而为湿,日久蕴结化热,湿热与气血相搏结,壅塞肠道,使肠道传导失司,肠络梗阻而发病。本病本虚标实,虚实互见,寒热错杂。
2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
2.1临床表现
患者表现为腹泻、黏液便、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其伴发症状为乏力、纳呆、消瘦、肠外表现等。
2.2中医辨证分型
实证:湿热阻滞型、寒湿凝滞型、气滞血瘀型;虚证:脾胃虚寒型、脾肾阳虚型、阴血亏虚型;虚实夹杂的有脾虚湿盛型、寒热夹杂型、肝郁脾虚型等。
2.3辨证要点
实证表现为发病急骤,病程短,,大便脓血,夹有黏液,腹痛拒按,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虚证表现为:发病缓慢,病程迁延,下痢日久,腹痛隐隐,喜暖喜按,大便稀溏夹有黏冻,滑脱不禁,腹满痞胀,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2.4中医治疗原则湿则导之,热则清之,寒则温之,虚则补之,痰则豁之,食则消之。采用中药内服、中药保留灌肠、针灸、推拿、耳压、食疗、气功等。
3中医护理
研究进展根据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特点和中医护理的优势,近年来相继开展了本病的各项中医护理研究,包括中药口服、中药保留灌肠、中药足浴、耳穴埋籽、辨证施膳指导、隔姜灸、经皮穴位电刺激、中医情志护理等,并对已经推广的护理方法如中药保留灌肠进行了更深层的研究,包括灌肠的方法、药液的温度、灌肠的体位等。
3.1中药口服
中药有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毒性等性能,其用法有配伍,用药禁忌等特点。常用中药剂型有汤剂、丸剂、散剂、膏剂、冲剂、中药口服液等[3].中药汤剂是临床常用口服剂型,其煎法和服法对保证药效有重要影响。中药的服法是根据病性和药物性质,以尽量发挥药物的预防治疗作用,减轻不良反应为原则来决定服用时间、温度和剂量,饮食宜忌。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最好,一般选用自来水,先用冷水浸泡30~60min,煎煮2~3次,去渣滤净混合后分2~3次服用。服药期间少食生冷不易消化食品。禁用酒类辛辣腥臭油腻食物,忌茶和萝卜。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有清热解毒类如: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葛根、白花蛇舌草、马齿苋等;止血类:槐花、侧柏叶、茜草等;酸收止泻、抗过敏类如:
乌梅、五味子、石榴皮等;泻肝木、健脾土类如柴胡、延胡索、郁金、龙胆草等;健脾理气类如陈皮、厚朴、枳壳、苏叶、佛手等;补益气血类如淮山药、薏苡仁、莲子、芡实、黄芪、白术等。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应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治则及药物的功效合理指导患者煎药及服药,通常中药汤剂宜温热饭后30min服用,每日1剂,每天2次,并密切观察服药前后腹痛、腹泻性质的改变情况。
3.2中药保留灌肠法
本病多好发于直肠和远端结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其优点是无消化道刺激等毒副作用,药物高浓度作用于病灶,直达病所,同时肠壁吸收药物的有效成分比内服药快,效果直接,可促进消炎、止痛、止血,对溃疡面愈合有很大帮助,而且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4].
3.2.1气压灌肠仪器的使用
传统灌肠方法是用灌肠筒,导管末端连接肛管进行灌肠。当药液进入结肠时,常受到结肠括约肌的影响,而不能顺利通过结肠,药液仅仅作用于直肠,因此降低了保留灌肠的疗效。当结肠括约肌张力下降时,药液可顺利进入降结肠而充盈至全结肠[5].而我院自2006年起即使用DGY-2电脑灌肠治疗仪治疗UC,通过一定的气压将中药液灌注到整个结肠,取得满意疗效[6].灌肠方法:将中药灌肠液置入特制的容器中,肛管插入肛门10~15cm,把气压和时间分别调至11kPa和40s后分别启动气阀和液阀,将药液灌注于结肠。要求患者先后取平卧位、胸膝位各5min、10min后观察药液分布状况。其特点是直肠灌注药液后,再往肠腔内注气,使药液均匀分布于整个结肠黏膜表面。
不改变中药的剂型、药液温度、剂量,输入时间可以控制,使治疗更加规范、科学。药液输入结肠后由于气体的输布,可以均匀地弥散在结肠的黏膜表面和病灶部位,提高了药效;该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患者无特殊不适感,同时也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3.2.2深度的研究
保留灌肠传统深度是15~20cm[7],蒲继红[8]对1989年以来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保留灌肠插管深度对药物保留时间影响的11篇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这11项研究均将插管深度从15~20cm增加至25~30cm,研究结果显示增加插管深度可延长药物的保留时间,增加药物的吸收,充分发挥药效。根据肛肠人体解剖结构,人的直肠长度为12~15cm,乙状结肠为40~45cm.在插管深度为15~20cm的情况下,插管只能达到直肠与乙状结肠的交界处,药液会很快进入直肠并流入肛管,而从组织胚胎学看,直肠无吸收功能;插管深度增加至25cm以上,其肛管前端所达位置在乙状结肠中段,可以减少对直肠肛门的刺激,使肠蠕动、药液流入直肠的速度减慢,患者舒适无便意感,增加了药液在肠内的保留时间,增强了药物的吸收。
3.2.3中药保留灌肠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与体位的关系直肠取左侧卧位—俯卧位—仰卧位;乙状结肠取臀部抬高10cm—左侧卧位;全结肠取臀部抬高10cm左侧卧位—俯卧位—胸膝卧位—右侧卧位;全结肠+直肠取左侧卧位—俯卧位—胸膝卧位—右侧卧位—平卧位。每个体位维持10~15min.强调体位影响疗效的依据。综合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特点和病理基础,我院选用中药溶液保留灌肠法,强调体位与时间。要求患者严格遵从医嘱,灌肠时采取正确体位并保持一定时间,使药物同病变部位充分接触,以维持肠腔药物浓度及肠黏膜细胞内药物浓度,使生物利用度达最大。通过渗透扩散达到止血生肌、调节肠道功能,修复病理损伤之目的,收到表面抗炎、祛腐生肌的疗效[9].
3.2.4不同温度中药灌肠液保留灌肠的疗效观察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怀孕期间溃疡性结肠炎怎么治疗好医师网
- :下一篇:调理药膳:溃疡性结肠炎的食疗药膳最好的在线医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