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血查肺癌”说法不成立,专家称媒体断章取义好医师网
光明网讯 清华大学日前宣布,在国际上率先成功证明“Hsp90α(热休克蛋白90α)”是一种新肿瘤标志物,其含量与肿瘤恶性程度正相关。只要取一滴血,检测血浆中该物质含量,就能对肺癌进行病情监检测和疗效评价,并有望用于肝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消息一出即被媒体迅速解读为“一滴血查肺癌”,众多网络媒体和移动客户端更是对此消息加以推荐。“一滴血查癌症”迅速上榜网络新闻热搜词第二位。
据网上相关资料显示,“一滴血查癌症”的说法近年来层出不穷,此前在很多网站上都介绍过各种“一滴血”就能查出癌症的“新方法”。那么,“一滴血到底能不能查癌症”?对此,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院长、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季加孚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如果单靠一种抽血就能够查出肿瘤,只能说是目前人类一种美好的愿望,但是如果现在有人打出这种旗号的话,就是一种欺骗。”他表示,“一滴血查肺癌”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和此前网上传播的“一滴血查癌症”一样,确诊癌症很难依靠“一滴血”就能轻松搞定。
对于网传“一滴血测癌症”的说法,中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委员高鹏和多位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某些媒体的报道有断章取义之嫌。“目前肿瘤标志物检测,的确可以通过外周血,也就是指尖取血进行检查,但即使指标高于参考范围,也必须做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诊,并不是说指标高就一定是癌症。”高鹏说,“从临床上来讲,这个Hsp90α试剂盒只能是给检查提供了一种新工具,给医生增加了一项新的判断指标,而不能作为能够最终确诊的依据,因为全世界通行的癌症检测金标准还是病理学检测依据,医生在线答疑,无论什么指标,都不能代替病理学的依据。”
那么,清华大学日前宣布的这种新发现,能不能实现“一滴血查肺癌”呢?对此,发现该方法的清华大学教授、抗肿瘤蛋白质药物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罗永章本人明确表示,目前通过任何一种单一肿瘤标志物的检查都不能确定检查者是否患有肿瘤。也就是说,“一滴血查肺癌”的说法不能成立。
既然不能用于早期癌症的筛查,对于普通人来说,检测血液中“热休克蛋白90α”的含量有何意义?“以前肺癌患者每做完一个疗程的化疗,如果想要看到治疗的效果就需要做影像学的检查,也就是做CT,但由于各种原因患者不可能每次都做CT,“热休克蛋白90α”就可以作为一个辅助性的指标进行检测。肺癌患者只需要取一滴血液,检测血浆中“热休克蛋白90α”的含量,两个小时之后,如果含量较之前降低,说明治疗起效,反之则治疗无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说。当患者“热休克蛋白90α”平均值变化超过34%时,就说明肿瘤在发展扩大。“利用这种血液检测比让患者多次去做CT要更经济、方便。而且,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成本并不高,比患者做CT的成本要低得多”,石远凯说。
罗永章教授表示,“热休克蛋白90α”虽然不能用于检测肺癌,但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确认治疗效果来说却有很大的意义。
据了解,从理论上讲,肿瘤标志物检测有几百种,已运用于临床检测包含基因水平、酶水平等几十种。从临床采用性来讲,很多研究从研究发现初期到运用于临床是需要进行大样本的验证,不少研究经过临床验证会暴露一些问题、局限性,而这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一般来说,某项研究成果要在临床上广泛运用,至少需要经过3期临床验证,而这个周期至少需要5-10年。
据统计,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312万,因癌症死亡270万。如何能在一定程度上,将癌症挡在发生与恶化之前,降低患病的风险,已成为相关领域下一个努力的目标。2011年,医生在线答疑,美国国家癌症研究院公布了全球31个被明确用于癌症检测的产品,其中以血液为检测对象的有17个,均由外国科学家发现和定义,而我国科学家的这项发现,有望使“热休克蛋白90α”成为国际上最好的肿瘤标志物之一,这将对我国和世界的肿瘤临床治疗产生重大影响。这对于解决“癌症早期预防”这个世界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张宁]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