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换筷子可导致肝癌吗?好医师网
近
日网传普通木、竹质筷子使用3到6个月后会滋生大量细菌、霉菌,尤其是其中可产生黄曲霉素,这种物质会引起肝癌,因此应定期消毒或更换筷子。专家对此表示,筷子保存不当确可滋生霉菌,但较少产生黄曲霉菌。但即使是其他霉菌对健康也是不利的,故定期更换或消毒筷子完全是有必要的。对于肝癌,专家表示最好的预防办法是“管水管粮防肝炎”,高危人群定期检查。
□本报记者 梁蕾
疑问
筷子长期不换可致肝癌?
石家庄市第五医院肝脏肿瘤中心首席专家苏国权主任医师介绍,霉菌多生长于阴暗潮湿的地方,其中的黄曲霉菌可产生黄曲霉毒素,这种毒素具有较强的致癌作用,是导致肝癌的重要因素。但黄曲霉菌多存在于霉变的玉米、花生等粮食中,筷子发霉很少会出现黄曲霉菌。
不过,筷子多使用竹子或木头制成,本身往往不大光滑,随着反复使用会产生许多细小的凹槽、裂纹,使致病微生物残留,再加上清洗不干净或储存筷子的筷笼、橱柜等处较潮湿,都有可能导致筷子滋生各种霉菌,危害健康。因此苏主任提醒,筷子使用后一定要清洗干净,并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并定期用消毒剂或开水煮沸消毒,使用一段时间后最好能定期更换。
预防
管水管粮防肝炎
筷子不注意清洗更换虽然致肝癌的几率很小,但知晓导致肝癌的重要原因对于预防疾病发生以及早期治疗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苏国权主任指出,预防肝癌就要做到“管水管粮防肝炎”。在我国导致发病的首要因素就是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及其造成的慢性肝炎、肝硬化,由肝炎发展为肝硬化再到肝癌这“三部曲”可占到我国肝癌发生的80%左右。因此,预防肝癌首先应积极防治肝炎,应从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尽量减少输血或应用血制品,避免不洁注射,不共用剃须刀,避免不洁性交。患了肝炎积极治疗,抗病毒、抗肝纤维化,防止演变进展成肝硬化。
此外,黄曲霉毒素、蓝藻也与肝癌的发生相关,黄曲霉毒素多存在于霉变的粮食中,而蓝藻多存在于不卫生的沟塘水中,因此不吃霉变粮、不喝沟塘水对于预防肝癌的发生也是很重要的。
防治
高危人群定期检查
由于肝脏的代偿功能较大,故肝癌的发生具有隐匿性的特点,临床很多病人在肝癌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等到有明显症状出现时再去检查往往已到了疾病晚期。而肝癌的恶性程度高,早期治疗与晚期治疗的效果相差悬殊,相对于晚期只能采取姑息治疗的患者,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患者生存率要高得多。苏主任表示,除了做好预防减少致癌的危险因素外,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即可帮助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第一,疑似症状要重视。肝癌的早期症状可表现为类似慢性肝炎的症状,如无力、乏力、精神不振、总有疲劳感;食欲不振、吃饭后上腹胀满,严重者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厌油腻等消化道症状;眼睛、皮肤等处发黄;肝区疼痛等。出现这些症状后一定要及时就医,虽然有这些症状不一定就是肝癌,但防范意识还是要有的。
第二,高危人群要定期检查。已患有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患有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患有脂肪性肝炎、肝硬化;已有肝硬化;或患有其他慢性肝病的人属于肝癌的高危人群,对于这部分人群来说,定期规范检查是非常必要的。苏主任建议,按照危险级别的不同,,这些高危人群应每三到六个月筛查B超、甲胎蛋白以及抽血化验肝癌的血清标志物等,一旦有患病嫌疑,还应进一步检查以助早发现、早治疗。
第三,提倡早期、多学科综合治疗。苏主任表示,肝癌往往发生在肝炎、肝硬化的基础上,属于全身性的疾病,涉及内科、外科、介入等多个学科,因此个体化、有序、联合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是最佳治疗模式。在疾病的早期,只要患者身体状况好、能耐受手术且肿瘤符合外科切除要求,应首选手术切除;对于受肿瘤位置、数目及全身状况限制而丧失手术机会的患者,则可采取射频(微波)消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等方法,同时可配合中医药免疫调节,综合治疗,争取最大获益。
保健
良好心态调动免疫力
苏主任提醒,在坚持规范治疗之外,合理的保健调理对于疾病康复也有着重要作用,建议患者从饮食起居、运动、心理等多个角度自我保健:
定期复查。患者应定期复查以监测病情,若有复发能及时发现,以便及早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饮食易消化。肝癌患者的饮食应选择较软、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食物,例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蛋、奶、新鲜蔬菜、蘑菇、薏米、山药等;避免吃坚硬、粗糙或辛辣刺激的饮食,例如干硬的烧饼、脆骨、麻辣烫、烧烤等均不适合食用。另外,腐败变质的剩饭剩菜也不要食用。
保暖防感冒。肝癌患者本身免疫力就较低,因此在冬季需格外注意保暖防寒,避免着凉受风而导致的感冒。
动静结合。患者应以休息为主,好医师网,但只要身体允许,就可适当运动。运动方式最好选择休闲、享受性的运动,如慢走、太极拳、游泳等,但对抗性的剧烈运动、屏气性的运动如举重等,就应该避免。
接纳事实心态良好。对于患癌的现实,患者最好要当回事又不当回事。既要接纳患病的事实,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又应相信日益进步的医疗水平能给予自己最好的治疗,同时,保持阳光的心态、愉悦的心情有助于自身抗病能力的调动,有利于疾病的治疗。
动作反复警惕强迫症
林先生咨询:我孙子今年17岁了,不知道是不是学习压力大的原因,总是反复洗手,反复检查门窗、水管、煤气阀等,每天花费好长时间,可又控制不住,越着急症状越重,这是怎么回事啊?
精神心理专家李少成解答:这是典型的强迫症,强迫症状一般包括:①强迫观念,反复思考一些问题,比如怀疑、回忆、穷思竭虑等;②强迫行为,反复做一些没有必要的行为,如反复检查、洗手、计数等。
强迫和焦虑就像一对双胞胎一样,强迫症患者往往会有明显的焦虑症状。有一些不典型的强迫症患者,发病一段时间后出现了精神病性的症状,诊断可能会因此被误改为精神分裂症。因此,及时识别强迫症状的特点,并加以合理的药物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表明,强迫症与遗传因素、个性特点、不良事件、应激因素等均有关系,尤其与患者的个性特点紧密相关,比如:过分追求完美、犹豫不决、谨小慎微、固执等,具备这些不良个性特征容易患强迫症。
诊断强迫症并不困难,主要依据有:家属提供的患者病史(患病的时间、不好的表现等)、精神检查(通过和患者交谈得出检查结果)、体格检查、量表测查、实验室的辅助检查等。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