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启动肝癌综合治疗模式
滨海高新网讯 今天是“世界肝炎日”,今年的主题是“预防肝炎,立即行动”。昨天,记者从多家医院了解到,近年来,本市对肝炎的治疗手段愈加丰富,但由于不同治疗法归属于不同科室,让很多没有医学常识的患者面临着选择难题,更承担着治疗效果不佳的风险。
肝癌治疗存在两大误区
8个月前,家住河西区的孙大爷被查出患有肝癌,家人听说后慌了神儿,立即将老人送入医院。在选择治疗方案时,子女们担心以后老人病情反复,而能够“斩草除根”的手术切除法自然最合心意,于是,年仅80岁的孙大爷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几个月,尽管吃了不少海参、龟汤,但孙大爷的身体始终羸弱。医生说,这是因为老人年纪大了,伤元气的手术治疗恢复起来会慢些。
市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杨积明总结,市民对肝癌存有两大误区。一方面体现在早期发现上。多数人以为,人体感染了肝炎病毒会有明显反应,到时候再去医院查也来得及。实际上,肝炎病毒可在人体内携带20年,在此期间,肝功能各项指标正常,人不会感到任何身体不适,好医师网,只有做了专项筛查才能检测出是否感染了乙肝。因此,正常人群定期做肝炎检查很重要。
另一方面的误区是,得知患有肝癌便立即要求实施“攻击性治疗”,却对手术、放疗、化疗等治疗后的患者生存时间和对生存质量的影响知之甚少。加之目前,本市肝癌诊治过程中还存在随意性、不规范性、重技术轻服务和重数据轻患者感受等现象,医患之间缺乏医学知识等充分沟通,导致良好的治疗方案未能在临床实践中充分实施。
设立肝癌多学科整体治疗模式
对于肝癌患者来说,目前本市各大医院的治疗手段已经相当丰富,如外科手术切除、局部消融、介入治疗、免疫治疗、索拉菲尼为主的分子靶向治疗等。但更加现实的情况是,擅长不同治疗手段的医生归属于不同的科室,医生在线答疑,到底哪一种最适合患者,难免“上演”各说各话的情况,这无疑让医学常识本就不多的患者及家属面临艰难选择。
为破解这一难题,记者了解到,市第二人民医院率先尝试设立肝癌多学科整体治疗模式,对于任何肝癌患者的优选初始治疗策略均由多学科整体治疗协作组来进行评估。这个协作组由该院的肝病内科、肝胆外科、放射介入科、超声科、麻醉科、内镜中心、病理科、生物治疗研究所等多个科室的主任专家组成。根据患者的身心状况、肝功能分级、肝脏肿瘤的具体部位、临床分期和发展趋势,结合病理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改变,有计划、有步骤、合理地应有各种治疗手段。
具体来说,第二人民医院设置了一个肝癌综合治疗模式下的科住院岗位,这位医生负责搜集所有科室中的肝癌患者资料,并定时向协作组专家汇报,专家们将根据患者病情评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同时拟定最擅长该种治疗法的医生“操刀”。目前,肝癌综合会诊治疗模式为免费服务,局限于住院患者,未来它将向肝癌综合治疗门诊发展,为更多门诊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个性化诊疗
可顾及患者感受
该院副院长杨积明介绍,肝癌综合治疗模式旨在集中多学科优势资源与病魔作战,各学科专家在各自专业领域达到顶尖水平是集合优势的基本前提。也就是说,肝癌综合治疗模式首先要求会诊专家在各自领域掌握最系统、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此前提下的强强联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由学科限制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决策偏差。
肝癌患者除恶性肿瘤外,往往伴有肝炎、肝硬化等肝病,大部分患者伴有乙肝或丙肝病毒的感染。传统外科手术治疗仅切除肿瘤,患者的肝脏功能往往得不到有效维护,外科医生也无暇顾及病人的乙肝、丙肝相关后续治疗。肝癌综合治疗模式更像是个性化诊疗方案,消融、介入等肝癌微创治疗方案与外科手术治疗的利弊风险,将由多学科整体治疗协作组来评估和权衡,患者及家属的体验和感受也将被顾及。它能最大限度保证患者所接受的治疗项目程序化、标准化,减少治疗过程中的随意性,加强临床治疗的风险控制,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肝癌患者延长寿命、提升生存质量的主观愿望。新报记者 李佳萌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 :上一篇:袁振刚:肝癌的个体化药物治疗及进展
- :下一篇:乙肝治疗时间因人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