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健康教育知识(三)
2013年8月1日 08:33 [] []
29.肥胖病的危害
肥胖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肥胖过度,对人类健康是一个威胁。体内脂肪积累越多,心脏负担愈重,而心肌内脂肪沉着更易致心肌劳损。肥胖可引起内分泌紊乱,血脂增高,促发动脉粥样硬化。肥胖还可导致机体免疫及抗感染能力下降。与常人相比,肥胖者癌的发生率高1倍,冠心病发病率高5倍,高血压发病率高8倍,糖尿病高7倍。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迅速提高,食物结构的改变和劳动强度的降低,我国肥胖症的发生率正日趋增高。
一、病态肥胖的十大信号
信号一:黑棘皮病,主要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角质增多,严重时有天鹅绒状的突起,令人总有一种洗不干净的感觉,以颈后和腋下最为常见。黑棘皮病的出现是病理的信号,与高胰岛素血症有关,发展下去会出现2型糖尿病、高血压以及脂质代谢紊乱等。
信号二:紫纹,主要表现为腹部两侧、大腿内侧呈梭形、淡紫红色条纹,患者还会出现满月脸、水牛背、将军肚。这些症状说明已经出现了皮质醇的增多,发展下去会引起骨质疏松、高血压、无力、低钾等。。
信号三:男性乳房发育,儿童在青春发育期出现的生理性男性乳房发育,多可自行恢复。但肥胖儿童内分泌紊乱、雌雄激素失调也会引起男性乳房发育、性腺发育不良、男性女性化的异常改变。
信号四:月经紊乱,育龄期女性出现的闭经、绝经和月经失调等症状,一定要加以重视。肥胖本身和减重治疗都会引起月经失调,正常的脂肪含量对于维持女性激素的作用必不可少。肥胖伴停经在年轻女性中最常见的为多囊卵巢综合症和高泌乳素血症,如出现泌乳、头痛、胸闷等症状,应及时检查和治疗。
信号五: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肥胖过度可造成肺的功能性和器质性损害,脂肪过度堆积引起肺扩张受限,氧交换降低,长期以往则会导致白天嗜睡、夜间睡眠不良的“肥胖通气不良综合症”,严重者则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甚至导致慢性肺功能和心功能衰竭等并发症。
信号六:脂肪肝,约60%的肥胖患者可出现肝细胞脂肪变。减轻体重可使肝功能恢复正常。
信号七:腰围增粗,有些体重正常的患者仅仅表现为腰围增粗,也会出现肥胖并发症,如糖尿病、高血脂症和冠心病等。
信号八:食欲异常,感觉天天吃不饱,刚吃过饭就饿,越吃越饿,也应引起重视。因为食欲亢进有时是下丘脑综合症和胰岛素瘤的表现。
信号九:皮肤发黄,眼睑水肿,多发生在分娩后女性或绝经期前后的女性肥胖患者,表现为体重越来越重,全身无力,胸闷气急,眼皮肿胀和手脚僵硬,这往往是产后甲状腺炎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所致。
信号十:多毛,肥胖儿童如果伴有多毛,极可能为先天性遗传性疾病或性腺异常所致,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二、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一级预防
1.加强有关肥胖病知识的学习,充分认识肥胖病对人体的危害。
2.采取合理的饮食营养方式,做到定时定量,少吃甜食厚味,多吃素菜水果,少吃零食。
3.加强运动,使摄入与消耗保持平衡。
4.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5.保持心情舒畅
(二)二级预防
二级预防主要是通过“三早”来实现,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主要在于自身加强自我监测,经常观察体重,发现肥胖应及时就诊。
30.每天选择食物品种越多越好。
科学依据:食物可分为五大类:谷类及薯类;动物性食物;奶类、豆类和坚果;蔬菜、水果和菌藻类;油脂等纯能量食物。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需的全部营养素。平衡膳食必须由多种食物组成,才能满足人体各种营养需求,达到合理营养、促进健康的目的。
健康行为:
(1)每天保证谷类及薯类、动物性食物、奶类豆类和坚果、蔬菜水果和菌藻类、纯能量食物五大类食物都能吃到。
(2)按照同类互换、多种多样的原则调配一日三餐,同类互换就是以粮换粮、以豆换豆、以肉换肉。例如大米可与面粉或杂粮互换,瘦猪肉可与等量的鸡、鸭、牛、羊、兔肉等互换,
鲜牛奶可与羊奶、酸奶、奶粉等互换;尽可能选择品种、形态、颜色、口感多样的食物,并变换烹调方法。
(3)如果由于条件所限无法采用同类互换时,也可以暂用豆类代替乳类、肉类;或用蛋类代替鱼、肉,不得已时也可用花生、瓜子、榛子、核桃等坚果代替大豆或肉、鱼、奶等动物性食物。
(4)食物选择时也应考虑自身的身体状况,如肥胖的人要尽可能少选择高能量、高脂肪的食物,乳糖不耐受者首选低乳糖奶及其制品。
31.控制烹调用油,每人每天烹调用油摄入量不宜超过25克或30克。
科学依据:高脂肪、高胆固醇膳食(包括摄入过多的烹调油和动物脂肪)是高脂血症的危险因素。长期血脂异常可引起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卒中、肾动脉硬化、肾性高血压、胰腺炎、胆囊炎等疾病。高脂肪膳食也是发生肥胖的主要原因,而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健康行为:
(1)选择有利于健康的烹调方法,烹调食物时尽可能不用烹调油或用很少量烹调油的方法,如蒸、煮、炖、焖、水滑熘、拌、急火快炒等。
(2)用煎的方法代替炸也可减少烹调油的摄入。
(3)使用控油壶,把全家每天应该食用的烹调油倒入控油壶,炒菜用油均从控油壶中取用。坚持家庭定量用油,控制总量。
(4)少吃油炸食品,如炸鸡腿、炸薯条、炸鸡翅、油条油饼等。
(5)在外就餐时,少点油炸类食物,如炸鸡腿、炸薯条、炸鸡翅、软炸里脊等。
(6)尽量不用动物性脂肪炒菜做饭。
(7)不同植物油的营养特点不同,应经常更换烹调油的种类,食用多种植物油。
(8)由于一部分炒菜的油会留在菜汤里,所以不要喝菜汤。
32.限制盐摄入,健康成年人一天食盐(包括酱油和其他食物中的食盐量)摄入量不超过6克。
科学依据:食盐摄入过多可使血压升高,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另外,吃盐过多还可增加胃病、骨质疏松、肥胖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健康行为:
(1)自觉纠正口味过咸而过量添加食盐和酱油的不良习惯,可以在烹制菜肴时放点醋等调味品,提高菜肴鲜味,帮助自己适应少盐食物。
(2)对每天食盐摄入采取总量控制,每餐都使用限盐勺等量具,按量放入菜肴。
(3)烹制菜肴时如果加糖会掩盖咸味,所以不能仅凭品尝来判断食盐是否过量,应该使用限盐勺等量具。
(4)使用低钠盐。
(5)少放酱油,或者使用低钠酱油或限盐酱油。
(6)少放味精,因为味精中含一定量的钠。
(7)如果要使用酱油、黄酱、甜面酱等酱制品,应按比例减少食盐用量。一般20毫升酱油中含有3克盐,10克黄酱中含有1.5克盐。
(8)尽量少吃酱菜、腌制食品以及其他过咸食品。
(9)查看食物标签,尽量选择含钠(Na)低的包装食品(钠的含量乘以2.5可以折算成食盐的量)。
(10)尽量不要喝菜汤,盐溶于水,菜汤中盐含量高。
(11)菜肴9成熟时或者出锅前再放盐,这样盐放得少菜也会有味道。
33.日常生活少静多动。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饮食坏习惯惹上三类癌
- :下一篇:泉州治疗慢性鼻炎费用,鼻炎的症状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