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诊室:一上午来了三位大学生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世界淋巴瘤宣传日”。在癌症群里,淋巴瘤不太起眼:没有胰腺癌来得凶猛,没有肺癌发病那么广。从数据上看,淋巴瘤也是“不温不火”:最近几年来,本市淋巴瘤发病率年平均增长3.43%。
但是,一周前,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在微博上宣布罹患淋巴瘤,却让“不温不火”的淋巴瘤再度闯进公众的视野。近日,记者跟随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主任朱军一块出门诊,探寻淋巴瘤患者背后的故事。
硕士毕业前被确诊
虽说疾病面前人人平等,但在诊室里见到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还是让人心里不好受。淋巴瘤是年轻人得的相对比较多的恶性肿瘤之一,记者和朱军一上午就遇到了3位在校大学生来看病。
一个女孩走进了诊室。她今年24岁,看起来就像个高中生,刚刚在美国拿到硕士学位。就在硕士即将毕业时,她因为很轻微的咳嗽到医院就诊,查出了淋巴瘤。随后,女孩回国进行治疗,现在病情已经基本稳定。这次父亲陪她来找朱军,一是希望解决治疗后背部疼痛的问题,二来想问问能不能通过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根治淋巴瘤。朱军帮他们分析病情,解答疑惑。朱军说话时,女孩安静地坐着,特别平静;父亲坐在女儿身后,眼睛不眨地盯着朱军,生怕漏掉一个字。记者问女孩的父亲“花了多少钱”,他小声地说,“她没有医保,已经花了40万,她不知道。”女孩对朱大夫说,“我不想做其他治疗,家里经济负担太重了。”父亲则说,“我还是想让她把病彻底治好,让她能结婚生孩子。”
“不要为我浪费资源”
一位76岁的老人在儿女的陪伴下来到诊室,朱军看了老人的病历,听了家人的介绍,医生在线答疑,向老人讲解治疗方案。老人耳背,朱军就贴在他的耳边,大声地说了将近10分钟。朱军刚说完,老人就接过话茬儿,“大夫,我说几句话。”
“遇到您,我非常幸运。我看病这么长时间,第一次遇到和我说这么多话的大夫,谢谢您。”老人说,“如果不能治疗,我希望不要浪费孩子、医生和社会资源,不要给社会增加负担;如果能治疗,就争取治好。我对这个社会已经没有太大贡献,请您尽量省钱。”老人的一番话,句句饱含真情。老人说完这番话,儿女们劝他到诊室外等待。老人一出门,孝顺的儿女们就围过来对朱军说,“大夫,我爸爸心疼钱,您不要考虑经济问题”。
恐癌8年一朝解脱
虽然来找朱军的多是癌症患者,但诊室里也常常有笑声。
一位62岁的老人进来后就开始痛说看病史,“我这脸上、身上长了好多结节,看了8年多,都不能确诊是淋巴瘤。”朱军慢条斯理地说,“看了8年,都没确诊是癌,是不是应该恭喜自己啊?”老人没太明白。朱军接着说,“没得癌,老觉得有事没定下来?难道到医院咔嚓一下确诊是癌,就放心了?难道您一直在盼望朝淋巴瘤的方向努力?”老人听懂了,不好意思地笑了,“报纸上说李开复得了淋巴瘤,我看报纸上写的淋巴瘤症状,越看越觉得自己得癌了。”女儿抢着说,“我妈天天在家哭。”朱军说:“别把医院当公园,没事别来蹓跶。”老人和女儿高高兴兴地站起身来,准备告辞,“朱大夫,好医师网,您给我上了一课,上得太好了。”
本报记者 贾晓宏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中国评论新闻:专家提醒:警惕恶性淋巴瘤早期症状!
- :下一篇:专家提醒:警惕恶性淋巴瘤早期的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