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宝忠:情系分子影像 挑战恶性肿瘤
订江西手机报:电信、联通用户发短信JX到10626655,移动用户发短信JXP到10658000,3元/月
东北网5月2日讯(记者包海多)1961年出生于齐齐哈尔的申宝忠,198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虽然未能如愿成为一名临床医生,但走上放射科医生岗位的他很快克服了内心的失落:只要做医生,就可以治病救人。
在相对轻松的放射科岗位上,他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地却很紧张。为了写出一张让临床医生满意的报告单,申宝忠每天都会翻阅很多相关的材料直到深夜,并在短短几年时间就积累了大量的读片量。1989年,他作为哈医大影像学专业优秀培养人才被派往上海医科大学进修,并首次接触到了改变他一生命运的学科--放射学。
这次“触电”让申宝忠一发而不可收。从事介入放射学的人常被人喻为医疗战线上的“敢死队”,因为影像学仪器的高辐射和防护措施的不到位,使它对人体伤害惊人:疲惫、脱发、失眠、白细胞下降,但申宝忠没有被这些吓倒。在医院一个简陋的工作室里,申宝忠与介入放射学打了长达13年的持久战。工作室里的灯常年昼夜通明,每天在放射线下工作长达三、四个小时的强度残酷地透支着他年轻的身体,也使他在介入放射领域不断有新的建树。
1997年,申宝忠率先在全国成立了第一个以影像科医生为主体的肿瘤介入治疗中心。至90年代末期,申宝忠累计完成肝癌的介入治疗近万例,将被称为癌中之王的肝癌一年生存率从过去的不足30%提升到了79.5%。上万例介入手术造福了无数患者与家庭,也成为这名年轻的医生职业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申宝忠的梦想却并不止于此。在这个年轻医生的头脑中,潜伏着一个可能改变无数肿瘤患者命运的大命题:为什么我们只能在肿瘤发展到足够大小时才能发现它、诊断它和治疗它呢?能否在肿瘤发生发展的早期就能捕捉到它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申宝忠教授于2002年远赴哈佛大学医学院访问学习,并首次接触了分子影像学的概念。凭借着对科学前沿的敏感把握,他认定这种借助影像学设备将基因、蛋白分子水平的变化进行直观揭示的技术必将在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上发挥重要的作用,这激起了他从事分子影像研究的热情。然而,,兴冲冲回国想要在分子影像上干一番大事业的申宝忠,却遭遇了业内很多同行和师长们的反对。他们认为,分子影像前途渺渺,投身其中简直是浪费时间。
但科研者的内心总是孤独而执着的。他力排众议,积极宣传普及,首先在国内召开了全国首届分子影像学高级研讨会,率先成立了首家分子影像研究中心。面对着中国无分子成像设备的困境,他又自己组装、调试、优化,研发了我国自己的分子成像仪。像一个发明家一样,他在孤独的分子影像学世界里完成了一个又一个惊艳医学界的发明。他不喜欢一味跟风、盲目,缺乏自我思考式的科研行为,研发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用于恶性肿瘤早期分子水平诊断及治疗的分子成像探针;他没有局限基础研究的科研游戏,而是赤膊上阵,致力于推动分子影像学的转化应用,并率先将研发的分子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恶性肿瘤患者,解决让无数临床医生挠头的“瓶颈”。
经历了12年在分子影像学领域的不断探索,申宝忠在国内出版了我国分子影像学领域的首部专著《分子影像学》第一版及第二版;发表了高水平的SCI文章83篇,申报了中国、美国发明专利,PTC专利15项,提出了“肿瘤系统分子成像”新理念,研发了一系列肿瘤分子诊疗新产品,连续举办了6次中美分子影像高峰论坛。这些研究成果实现了癌症初始阶段的早期分子水平诊断以及靶向治疗,有力推动了肿瘤诊断及治疗技术进步与发展,对于提高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大意义。这些成果填补了多项技术国际空白,水平达国际先进、国内领先,使我国的分子影像研究水平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2014年,喜讯传来。申宝忠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单项2385万的国家973计划项目,医生在线答疑,由他领衔申报的“肺癌在体分子分型的新型纳米分子成像探针基础研究”项目,为建立新型肺癌在体分子水平诊疗技术提供理论依据。令业内惊叹的是,他的存在,使哈尔滨医科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率领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福州大学及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等国内一流大学的专家共同问鼎科学的高峰。
如果说九十年代的上万例介入手术造福的只是接受手术的万名肿瘤患者,那么这一973课题的出炉,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肿瘤治疗史的进程。也许,这才是一名医生毕生价值和追求的所在。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媳妇患癌丈夫得肿瘤 藁城困难家庭需救助
- :下一篇:肿瘤患者不应过度恐惧化疗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