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科研只为找到攻克癌症的法宝
url:,id:0
“监测肿瘤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可以监测肿瘤治疗效果和进行预后判断,特别是胃癌临床治疗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刘永萍的话音刚落地,设在肿瘤医院怀德院区市卫生计生重大科研结题现场便响起热烈掌声,与会专家对这一课题给予高度评价,称之为与肿瘤博弈战中又一场胜利。
2012年,一直潜心于肿瘤科研事业的刘永萍决定对“外周血血循环肿瘤细胞与相关分子标志物检测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科学研究,这项研究在美国已经被证实ctc能比影像学更早发现肿瘤转移倾向,预后判断更优于影像学检查。然而由于外周血循环中肿瘤细胞数量少,常规方法检测的灵敏度不高,而美国科研用的cellsearch检测平台价格昂贵,每次检测费高达4500元,很难在临床上普及应用。为了将此新技术、新理念转化并落地适应我国国情,刘永萍和她的团队对该项目进行挑战,申请立项进行科学研究,寻找适宜的外周血ctc检测方法,确立我国中晚期胃癌患者预后判断的ctc的cut-off值,研究ctc与胃癌疗效预测、复发转移监测、预后判断等相关性;分析ctc和与影像学结果和肿瘤标志物的相关性,建立更全面、准确和客观的组合性疗效判断和随访监测指标和方法,为攻克胃癌提供科学依据。
3年辛勤付出,医生在线答疑,课题顺利结题,对她来说是句点更是一个新起点。2015年9月,她只身一人来到瑞典开展科研,为了研究“氧化应激损伤标志物”检测技术,她不惜以自身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室一呆就是一整天,从国内带到瑞典的20斤大米,离开时颗粒未动,“我以为会有机会做米饭,谁知进了实验室就不想离开了!”刘永萍如是说。
感动于她的敬业精神,刘永萍离开时,导师将用了十年之久的科研设备送给了她。为了让这套设备尽快造福国内的肿瘤患者,刘永萍一落地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安装调试。提高肿瘤治愈率,改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是她不变的梦想,也是她永远的追求。杜蘅
专家介绍
刘永萍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现任常州肿瘤医院肿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主任及临床肿瘤学实验室副主任,省第四期“333”工程培养对象,市“831”工程培养对象,市卫生系统重点医学人才培养对象。从事肿瘤临床工作20年,从事肿瘤相关转化性研究12年,擅长肿瘤生物免疫治疗和肿瘤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医生在线答疑,尤擅基因检测指导下胃肠道肿瘤个体化诊疗。
[责任编辑:yfs001]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北部湾首个生物细胞实验室钦州挂牌
- :下一篇:2016别再被不靠谱的养生传闻忽悠了(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