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了首例人体冷冻者 但50年后能否复活还两说
重庆女作家杜虹冷冻遗体的事情一经媒体报道,立马引发舆论热议。近日,界面新闻记者苏惟楚就此采访了两位人体冷冻保存的志愿研究者赵磊和魏景亮。他们曾参与并协助了杜虹此次的人体冷冻。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基因工程在读博士魏景亮坦承:“以现有的技术不可能保证完全没有伤害的冻存,也无法保证未来技术一定能够复活”。除了来自医学界的质疑,法律和伦理领域也对此发出诘问。两人都强调,“‘复苏’的冷冻者不会给任何人带来负担。”同时,他们也转述了“人体冷冻之父”罗伯特·艾廷格的观念:立足于现在的技术和观念去预测未来的情况“实在不靠谱”。所有参与这门技术的人员将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用两个字概括,即“希望”。
以下为文章原文:
2015年5月30日,北京,下午5时40分,61岁的重庆女作家杜虹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
随着接下来4个多小时的手术以及12个小时的跨国迁徙,这位胰腺癌患者的离世变得非同寻常。
她是中国两岸三地首位参与人体冷冻保存的人士。接受冷冻手术的十几天后,杜虹的身体被妥善地送抵美国洛杉矶机场。随后工作人员驱车数小时将她送至亚利桑那州斯科茨代尔的Alcor(全球最大的冷冻人体研究机构之一)总部,她经过灌流处理的头部被分离保存在装有-196℃液氮的杜瓦瓶中。此后,工作人员将按期添加液氮,确保头部的长期保存。
杜虹(资料图)
4个月后,中国媒体报道了这个中国首例人体冷冻消息。“人体冷冻”因此进入大众视野,有人向这位女作家致敬,也有人对人体冷冻保存技术质疑发问。
界面新闻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两位人体冷冻保存的志愿研究者赵磊和魏景亮,他们参与并协助了杜虹此次的人体冷冻。他们就当下来自各方的质疑进行了解答,也阐述了他们愿意投身其中的原因。
“没有谁能够保证50年就会立刻复活”
在此前关于杜虹的报道中,“50年后再见“的字样被人们捕捉到。于是在知乎上,不断有人这样发问:“杜虹真的50年后就可以复活吗?”
人们开始寻找一个能够解决“死而复活”的答案,或者以现有的医学技术做出判定,试图揭发出一场骗局。
然而,作为参与此次人体冷冻保存的志愿者研究者之一,中国农业科学院动物基因工程在读博士魏景亮坦承:“以现有的技术不可能保证完全没有伤害的冻存,也无法保证未来技术一定能够复活”。
上述风险在Alcor的合同里也均有提及,对于前往志愿参与人体冻存的客户,Alcor的合同里并不避讳可能存在的问题。
魏景亮说:“50年是一个虚指,是科学家对未来技术的乐观估计,但并没有谁能够保证50年就会立刻复活。当然,也不意味着冻存只有50年期限,相反,Alcor的承诺是永久。”
但尽管如此,志愿者们都认为,目前的冻存技术已尽可能将对大脑及神经组织造成的伤害一再降低。
魏景亮同杜虹的女儿女婿一起经历了手术的全程,他向记者描述了冻存手术最关键的过程——对头部的灌流。
在杜虹被宣布离世后,为防止血液凝固,来自美国的医生在3分钟内向她体内注射了抗凝剂等药物,并用特制设备按压心脏,保证血液继续循环。
随后,医生在线答疑,杜虹的遗体被转移到手术地点,长达4个小时的手术开始了。
“真正开始有变化是在手术开始后的2到3小时,这是一个灌流的过程。”魏景亮说。
由于人体细胞中含有大量水分,冰冻过程中水份会凝固形成冰晶,从而对细胞组织造成伤害。因此,这里所采取的是冰点更低、不容易结晶的保护液。据赵磊介绍,这种用于冷冻保存的保护液含有十几种化学成分配比,是Alcor从一家研究低温保存器官的公司购买,配方自2001年开始使用。赵磊是一位IT人士,他之前几年一直在搜集人体冷冻的资料,进行了相关研究和翻译整理。
“有很多相关的研究文献能够证明它的保护效果”,Alcor的官网如是说。
同时,魏景亮告诉界面新闻记者,灌流采取的是梯度的策略,即在保护液进入血管后,逐步增加保护液在血液中的浓度,而相应地,温度也在逐步降低。“整个过程平缓度过水的冰点,在毛细血管运行时,保护剂会渗透进细胞内和组织液里,相当于脱水的过程。”魏景亮称,保护液替换水分之后,将起到最大的保护作用。
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手术结束后,杜虹的头部并不能在第一时间内保存进液氮中。因此,在被运输出境之前,她被保存在-60℃的干冰中十余天,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在其中增加干冰维持温度。
“当然,效果肯定比直接进行液氮冷冻差一些,但是造成的影响目前很难量化”,魏景亮如是称。
杜虹的女儿似乎也能够接受充满风险和未知数的未来,澎湃新闻曾转述她对母亲的告白:“预言有可能落空,实验也可能失败。”
然而,她又补充道:“但总还有希望不是吗?”
“我们所做的用两个字概括:希望”
在关于人体冷冻的质疑中,有来自医学界的质疑,也有对法律和伦理的质疑。
人们开始就如何将头部保存50年甚至更久,如何解冻大脑,如何激活冻存的神经组织进行发问。
在给出答复前,赵磊说:“我们低估了未来技术发展的速度,总以为它是线性增长,而非指数增长。”
魏景亮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说:“200多年来,我们的科学技术从近乎原始的状态下开始发展到今天,而在未来,这种发展速度还将加快,呈爆炸式增长。”
面对关于保存期限的质疑时,魏景亮回应称,现有的保存期限,诸如对脐带血的18年保存期限的说法,前提是18年后可以解冻并直接使用,但是以现在的技术水平,为了确保使用,从而会在年份上做出预判性的降低。然而关于人体冻存并没有期限,相关的技术和材料也一直处于发展阶段。
在面对如何解冻大脑和激活冻存神经组织的疑问时,魏景亮回应称,解冻并激活大脑的主要目的就是提取信息,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科学家也能够采取DNA鉴定等方式从木乃伊甚至古代保存不那么完好的遗体上提取大量信息。而对大脑的解冻和激活的工程,也相当于从保存的下来东西中提取足够的信息以还原这个人,而信息中最关键的“不只是基因,还有人的记忆和情感”。
网上流传的冷冻人技术图片
《新京报》引用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贾旺的观点表示,冻存的神经组织即使恢复了活性,能否移植到另外一个身体上去,并产生新的生命,还要跨过脊髓链接,中枢神经再生等多重艰巨的挑战。
对此,魏景亮回应称:“如果未来的技术能够解冻并激活大脑中的神经组织,那么其他问题,无论是克隆一个身体,或者培养一个身体,也不用再担心了。”
除了从科学角度的质疑外,还有一些人从法律或者伦理出发提出疑问。
在网络论坛里,一个网友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些接受冷冻的人,他们的子孙后代愿意负担他们‘复活’的经费吗?他们愿意接纳这些未曾谋面的先祖吗?”
“‘复苏’的冷冻者不会给任何人带来负担。”赵磊和魏景亮都重点强调说。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胃疼腰疼也要查查胰腺
- :下一篇:【微看天下】世上真的存在时空穿越?这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