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防手足口病,卫生预防要先行
5月24日,省卫生厅通报称,今年以来,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 094例,大部分为轻症,其中4例确诊死亡(均为幼儿),均比去年同期明显下降。但同时也提醒社会注意,5月―7月是我省手足口病高发季节,今后一段时间报告病例数将会呈增加趋势,学校和家长要做好小孩的健康防护。
幼儿父母们对此表示关注,然而预防手足口病不单只是做好卫生消毒等措施就可以的了,还要了解手足口病的发病原理、传播方式才能更好地做好预防措施,防范于未然!
了解发病原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 A16 型(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 71)最常见。
流行环节及特征
(1)传染源: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
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早期识别病症
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还不爱吃东西,嗓子眼还有一些小水泡。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 ℃以下),进而出现咽痛,幼儿表现为流口水、拒食。检查口腔时,可发现咽部黏膜上有多发疱疹,手足等远端部位也出现丘疹或疱疹,一般有米粒或绿豆样大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无明显瘙痒感。
有的患儿肛门周围也会出现类似皮疹样的疹子。它和水痘不同。水痘皮疹以躯干为主。手足口病的皮疹主要出现在肢端,家长还是可以判断的。
专家提示:一般情况下,患者病愈7~10天后疱疹愈合,不结痂,不留瘢痕。但有极少数患者可并发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对手足口病的防治不能忽视。
严防疫情,预防先行
目前为止,手足口病还没有预防疫苗。因此,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是平时养成良好卫生习惯。这需要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
(一)托幼机构要做到:
(1)加强晨检工作;
(2)加强课室、宿舍或午休室通风;
(3)做好玩具、公用活动区、公用课室、教室等清洁消毒工作;
(4)教育学生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
(5)发现多人不适或因病缺勤,立即向辖区疾控中心报告。
(二)家庭预防要做好:
(1)家长、孩子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家长喂养婴幼儿时要洗手,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督促孩子养成饭前便后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和不净食物的习惯。
(2)加强居室内空气流通。
居室内应避免人员过多,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继发感染。
(3)生活用品常消毒。
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勤晒衣被;应将孩子的餐具、玩具等用品及时消毒,预防病从口入。
(4)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机会;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 :上一篇:(图)4种情况不要给儿童用抗生素
- :下一篇:宝宝出麻疹 家居护理7大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