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现代医学无法逾越的“死亡”鸿沟
本报记者 闫良生
近段时间,“湖南湘潭产妇之死”事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一时间,医患之殇又被作为话题成为大家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作为媒体,我们不对这个事件进行责任评判,但作为“羊水栓塞”的大家认知问题,有必要重新提及,避免误解和矛盾升级的最好方式就是对疾病发生的正确科学认识,为此,记者采访了我省著名产科专家赵先兰教授,解读羊水栓塞的科普知识。
提到“羊水栓塞”,大多数人都是比较陌生的,或者是一知半解。但是,对于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妇产科医师,却把这种疾病认为是“死神”、产妇无法逾越的“死亡”鸿沟,因为“羊水栓塞”是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而且总是出其不意的发生、几乎无法预防。“羊水栓塞”是产科发生的急性病症,由于其较为罕见,发生迅速、凶险,病生理机制复杂,往往不能及时或来不及作出处理,因此继发的母婴死亡率很高。
发病迅速 死亡率高
“羊水栓塞”发病非常罕见,由于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不一,各家所报道的发病率相差较大为1/8000~1/80000。实际发病率可能略高些,因为有不少羊水栓塞可能会被误诊为产后休克、产后出血或急性肺水肿,轻症的患者因短暂的一过性表现而漏诊。尽管总的发病率很低,,但是,羊水栓塞的死亡率却很高。
尽管经过了多年的努力,却仍没有数据说明哪种治疗方法可以改善羊水栓塞的预后。成为现代医学无法逾越的“死亡”鸿沟。羊水栓塞死亡率异乎寻常地高,达60%~85%,能有抢救机会的患者往往病情较轻,发病过程相对缓慢,急性发病的患者病情凶险,抢救的几率则很低,死亡率也极高。据报道,羊水栓塞占孕产妇死亡的10%-15%。根据1995年全国孕产妇死亡率监测的结果,因羊水栓塞死亡的孕产妇为4.8/10万,占孕产妇总死亡率的7.8%。羊水栓塞一半以上的患者是在出现症状后的1小时之内死亡,没有给医师留出更多抢救的机会,面对此类病症,产科医生充满困惑。
发病没有前兆 无法预防
近年来对羊水栓塞病生理机制有了深入的了解:以前认为栓塞是主要的病因,现在认为羊水进入母体内后激发母体内一系列排异反应是整个过程的关键,从发病机理上来看,认为在某种程度上它和过敏性休克和败血症有些类似。
众所周知,胎儿在母体成长发育的时候,生活的环境是羊水,羊水是婴儿汲取营养的来源之一,羊水里富含蛋白质,在分娩的时候,羊水有可能通过子宫创口进入母体的血液里。羊水里有什么?胎儿胎脂、胎粪、毛皮之类的杂质都在里面,还有些促凝成分,这些东西进入母体血液,会引发很严重的并发症,肺动脉高压、过敏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全身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继发性大出血、全身重要器官功能衰竭等,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是造成产妇迅速死亡的“罪魁祸首”。
专家介绍,产妇发病前往往没有任何征兆,羊水栓塞根据目前的医学科技水平,还没有在产前检查里查出羊水栓塞先兆的方法,实行较为有效的预防措施。有时病人突然出现烦躁、呼吸困难,大叫一声,迅速死亡,留下无尽的遗憾和无奈!
虽然没有预防措施,但对于产妇群体,还是存在高危人群的,高危人群应做好预防措施:1.定时做产前检查,虽然不能预防羊水栓塞,但可以发现一些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比如妊娠高血压、妊娠合并糖尿病及妊娠合并心脏病等,早发现,早处理。2.高龄产妇、早产或过期产者及经产妇,尤其是胎膜早破、子宫体或子宫颈发育不良的孕妈妈容易发生羊水栓塞,要积极配合医生处理。3.在分娩的过程中,如果出现胸闷、烦躁、寒战等不舒服的感觉,要及时告诉医生,以便医生及早发现。4.合理使用催产素,并密切观察。
切除子宫是治疗的关键一环
羊水栓塞发生后,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是必须的。采用各种有效的药物治疗阻断羊水栓塞发生后各种病理机制发展的进程。
羊水栓塞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早诊断、早处理。及时的产科处理对于抢救成功与否极为重要。但是,一旦发生羊水栓塞,往往出现子宫收缩乏力,产后出血不止,必要时必须进行子宫切除术,同时也避免子宫血管内的羊水进一步进入体内,虽不可过度干预,医生在线答疑,也不可错过机会,这个时候转院是来不及的。
人类医学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孕妇的死亡率虽然大幅度下降,但是孕妇在分娩的时候,依旧面临着极大的风险,大家需要冷静接受孕妇有可能死亡的现实。
羊水栓塞是一个目前医患都难以避免的问题。由于不可预测,死亡率极高,给社会及家庭带了灾难性的后果。在当今医疗纠纷日渐增多的环境下,需要全社会关注,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比如诊断的规范化、治疗的规范化、医疗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健全,一旦在发生灾难性的后果时,能够保障患者利益。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
- :下一篇:绝症女子为青梅竹马丈夫产子 称豁出命也要留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