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谈养生
夏季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的季节,也是“亚健康”和心理疾病的高发季节。在高温环境之中生活和工作,人体的生理和代谢必然会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夏季气候炎热,病菌繁殖生长快,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增多。
夏季养生,吃、喝、睡、娱乐等方面都要讲究科学。
◎小心“病从口入”
炎热的夏夜,叫上几个朋友一起喝酒、聊天,是很多年轻人喜欢的消遣方式。而经济实惠的路边夜排档,又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7月9日晚上,王先生加完班后与同事在路边的大排档吃了一盘龙虾、喝了几瓶冰啤酒,随后回家休息。
第二天凌晨3时,他突然感到腹痛、恶心并伴有呕吐,一个小时后开始不停地拉肚子。
记者昨天从县人民医院了解到,自进入夏季高温天气以来,像王先生这样的病号明显增多。而病因往往都从口入。
县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沈平龙告诉记者,夏季天气炎热,空气湿度大,为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肠道致病菌常常“以多制胜”。另外,夏季炎热,如果长期休息不好,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病毒“乘虚而入”,也会引起腹泻。
沈平龙说,很多市民家里常备氟哌酸、克痢痧等药物,拉肚子了就先吃药。有些病人腹泻为病毒性感染引起,根本没必要吃氟哌酸这类抗生素,长期滥用抗生素,会对身体产生极大危害。“最好是到医院就医,由医生确定腹泻原因,并给出对症治疗手段。”
除了腹泻,还有其他病源也是从“口”而入。
冰啤酒、海鲜、龙虾、砂锅,这些都是夜排档上的必点菜色。几天前,也是一顿夜宵,陈先生和几个朋友吃了一大堆的冰啤酒、螃蟹、生蚝。结果,陈先生多时未发作的痛风又找上了门。
据了解,按照营养学家的说法,吃海鲜不宜同时喝啤酒,食用海鲜时饮用大量啤酒会产生过多的尿酸,从而引发痛风。因此,有痛风病史的市民,最好能“管”住嘴巴。
专家提醒:夏季高温,食物容易变质,不注意饮食卫生容易引发肠道传染病。因夜排档的卫生条件相对来说不佳,如果市民有外出到夜排档吃宵夜的习惯,就餐时,最好能仔细了解凉菜的制作时间,别吃过夜食品。如果选择海产品,最好能煮熟、煮透后再食用。一般海鲜为寒性食物,肠胃功能不佳者,生吃更容易拉肚子。
◎戒躁制怒小心情绪中暑
坐也坐不住,睡也睡不好,无缘无故就想发脾气,一件小事就能引发一场“战争”……天气越来越热了,一些人的心情似乎也越来越糟。在夏日,我们该如何稳定情绪、缓解烦躁易怒的心情呢?
家住闸口社区的金先生是大家公认的老实人,但他最近每天下班回家后,看什么都不顺眼,原本相敬如宾的夫妻俩经常因为琐事发生口角。一次吃饭的时候被太太抢白了两句,他竟然气得差点掀翻桌子。邓先生也不明白,一直被说成好脾气的自己什么时候变成了“暴脾气”?
入夏以来的炎热天气里,陈女士总感觉心烦气躁,平时脾气就比较急的她,更是点火就着。“老公和孩子做的一点儿小错事就让我特别生气,总是冲着他们嚷,搞得家里气氛特别不好。工作也受到了影响,本来一周前就应该交上去的总结到现在都没有写完。”陈女士说,芝麻绿豆大的家庭小事就会令她火冒三丈。
除了烦躁易怒外,陈女士的情绪也变得有些低落,在“盛怒”之下,陈女士的睡眠还出了问题——躺下长时间睡不着、多梦易醒让她的睡眠质量糟糕,而且出现了食欲不振等状况。
“脑子总是昏昏沉沉的,稍有不顺心就觉得这心里的火一下就起来了,前些天就因为停放自行车那么一点儿小事还和邻居急眼了,事后自己都觉得不应该。”
夏日气温升高后,人们极易烦躁不安,好发脾气,这是因为气温升高加剧了人们的紧张心理、心火过旺所致。所以,夏季要做好精神养生,遇事要静心、安神、戒躁、息怒。同时,尽量增加休息时间,饮食清淡,多饮水,以调节体温。心情烦躁时,不妨在早晚气温相对较低时跑几圈,打一场球,出一身汗,心情自然也就得到放松了。
◎又是一年冬病夏治时
7月6日,刘女士特意来到县中医院咨询“冬病夏治”的门诊情况。五十六岁的刘女士膝关节酸痛多年,一到冬天就特别严重。听朋友说这种情况适合冬病夏治,就想试试。县中医院医生告诉她,今年的冬病夏治门诊于7月13日正式开始。
据介绍:“冬病”,是指在寒冬季节容易发作或病情加重的疾病。主要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胃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等慢性胃肠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顽固的脊椎关节性疾病以及四肢寒凉怕冷,医生在线答疑,免疫力低下者。
“冬病”的共同特点是属于“寒证”、“虚证”。
“冬病夏治”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可以温针灸、推拿按摩、中药内服、穴位拔罐、艾条灸、中药熏蒸、穴位注射、刮痧、药膳等,临床需在医生的辨证下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最佳的个性化治疗方案。
适当的饮食也可以让“冬病夏治”事半功倍。医生建议治疗前适当吃些冬瓜、苦瓜等消热去暑的食物,提高身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贴敷当日,最好穿着宽松、色深、容易清洗的衣服,油性皮肤者宜在沐浴后或清洗背部后再进行贴敷。
当然,“冬病夏治”效果虽好,但也不是人人皆宜,医生在线答疑,更不可盲目跟风。比如急性呼吸道感染、发烧期间的患者不能贴敷;咳黄色浓痰、咯血、衄血或易出现口腔溃疡等内火较重者不宜贴敷;皮肤极度敏感者、特殊体质、有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以及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损的也不适宜贴敷。
除适应症有明确范围外,“冬病夏治”的疗效也并非立竿见影,有些病症还需要长期坚持。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