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痰、喘”,警惕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最好的在线医师网站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李惠萍
名医档案
李惠萍
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呼吸科主任,呼吸病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同济大学医学院内科学系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间质病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肺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间质病学组组长,华东地区间质病协作组组长,好医师网,美国ACCP资深会员。卫生部呼吸病重点专科负责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杨浦区慢性气道疾病防治联盟主任。主要研究呼吸系统疾病,重点为间质性肺疾病、结节病、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以及其他疑难肺部疾病。
门诊时间:周一、周四上午。
相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俗称“老慢支”,COPD),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公众知晓率明显不高。然而,随着大气污染及感染等因素不断侵入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如今该疾病在我国都市人群中的发病率正呈不断上升趋势,并逐渐引起人们重视。
什么是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简称DPB,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并命名,1990年成为世界公认的新病种。它是一种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由于病变弥漫性分布并累及呼吸性细支气管壁全层,故称之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该疾病有如下几个特点:
1.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患者;
2.发病年龄从10岁-80岁不等,以40-50岁为发病高峰;
3.超过80%的患者合并慢性鼻窦炎或既往有鼻窦炎病史;
4.发病初期易被误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什么情况下可能患病
1.经常咳嗽且持续时间长,久治不愈;痰量大,早期可能是白色或无色黏痰,有时候会呈黄色或黄绿色脓痰;
2.常伴有活动后气短或呼吸困难;
3.合并慢性鼻窦炎或既往有鼻窦炎病史;
4.容易感冒或者发烧;
5.胸部CT显示两肺弥漫分布的结节影,肺功能检查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血气分析提示低氧血症,血冷凝集试验阳性。
发病有哪些相关因素
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的发病原因目前不明,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该病发病有家族聚集现象,即一个家族中有多个成员发病。目前已有一些对其易感基因的研究,但尚未达到共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该病与人种和地域差异有关,在以日本、韩国、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发病较为常见。意大利、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有零星报道,但一半以上是亚裔移民;
2.感染因素。DPB患者同时患有慢性鼻窦炎者占80%以上,且DPB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黏膜病变或气道分泌物增多,呈慢性气道炎症改变。因此,有观点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感染有关。冷凝集试验多阳性及红霉素疗效好,推测其发病可能也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关;
3.刺激性有害气体吸入与大气污染。强酸烟雾、氯气、溶媒性气体、化学药品和各种粉尘等易致此病,如二氧化硫污染区域DPB发病率较一般地区为高。
怎样治疗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
由于该疾病“咳、痰、喘”的症状与呼吸系统其他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极其相似,不容易早期诊断,早期即可出现低氧血症,晚期患者易继发铜绿假单胞菌等的肺部感染。如果不及时治疗,好医师网,病情呈进行性发展,继发支气管扩张,最终可因顽固的呼吸道感染而导致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亦为该病的主要死因。
对DPB,早期有效的治疗可使其完全治愈。 1980年以前,DPB的治疗主要是激素、抗生素、化痰药和支气管扩张药,但效果不佳。后长期临床研究发现,小剂量、长期的红霉素治疗,可以使该病的症状及影像学表现等得到明显的改善,5年生存率由原有的63%提高到93.4%。但服用红霉素会有一定副作用,如胃肠不适、肝功能损害及少见的过敏性皮炎、心律失常等。同属于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阿奇霉素,较红霉素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降低,且服药医从性更高,逐渐被更多的医生所采用。
此外,该病的治疗还包括其他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支气管扩张药、祛痰剂、氧疗、免疫支持等方面,需要个性化。同时要兼顾鼻窦炎的治疗,对DPB预后至关重要。
应该强调的是,只要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该病可以完全治愈。我国大量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患者中,可能存在一定数量的DPB患者,提高对此病的认识和警觉尤为重要。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秋冬季节“治未好医师网
- :下一篇:治疗奇迹来自最适合最成熟技术最好的在线医师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