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西瓜子“潜伏”气管 男孩6岁时被误诊哮喘
第三次全国儿童哮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近日出炉,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儿童哮喘总患病率为3.01%,较10年前翻了一番。昨天,是第十五个“世界哮喘日”,春季,也是哮喘的高发季节。随着哮喘患儿的增多,儿科医生们逐渐发现,事实上,有一部分患者存在过度诊断的现象。
医生的疏忽
案例:8岁男孩得“哮喘”两年
孟繁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小儿呼吸二科副教授。跟孩子们打了16年交道,能给他留下印象的小患者不多,而来自通辽市的小男孩阳阳(化名),正是其中一个。
两人的一面之缘,是在去年。提起阳阳,孟医生说,“孩子长得很漂亮。”
2010年,阳阳在当地医院被确诊为支气管哮喘,当时他才6岁。治疗近半年,症状无缓解。接着,阳阳被家人带到了北京。在北京的诊断结果没变,医生进一步按哮喘规范化治疗。遵医嘱坚持一年多,病情还是时好时坏。去年开春,阳阳辗转来到长春,找到了孟医生。此时,距他发病已经过去两年了。像阳阳这种反复发作喘息不见好的患者,孟医生都会建议做一个支气管镜检查。这一查,结果让大家都很意外。
检查气管里有一粒西瓜子在蹦
支气管镜检查,局部麻醉后,5~10分钟就能完成。在我省最早开展此项工作的就是孟医生。支气管镜能最直观地看到气管内情况,便于医生做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
带摄像头的软管伸入气管,孟医生发现,气管镜下,竟有一粒黑色的小西瓜子,正在气管里面蹦来蹦去。
“说心里话,我也没想到孩子会是气管异物!”孟医生说,人的气管类似于一棵大树,我们可以把气管想象成树的主干,左、右组织气管是它的两个分叉。藏在阳阳气管里的西瓜子,正好在左、右组织气管开口和气管开口的中间位置上。
“西瓜子有它的特殊性,因表面非常光滑,在左、右两侧气管里滑动,不会堵塞任意一边的气道,所以做影像学检查看不出来。”
折腾孩子两年的顽固“哮喘”,竟然是因为一粒西瓜子在气管里“躲猫猫”。西瓜子取出,阳阳症状很快缓解。
哮喘诊断要谨慎“一般来讲,年龄太小的孩子,我们在哮喘的诊断上很慎重。”孟医生介绍,传统的婴幼儿哮喘,当患者只具备前3条情况时,医生会诊断为疑似哮喘,可以适当按哮喘管理。这几条都具备,就可以诊断了。但医生们在诊断时往往忽略第4条。
哪些疾病易被误诊为哮喘
1.支气管软化
诊断支气管软化的疾病,须通过支气管镜来做,而目前在我省,开展支气管镜的单位,只有吉大一院和长春市儿童医院两家。
2.支气管异物
患者因为误吸,症状多以喘息为主,一些异物通过影像学发现不了,也容易被误诊。
3.支气管结核“儿童患支气管结核,正常来讲会发烧。但大部分患儿的症状都不典型,就是咳和喘。”就诊时,医生一定要多问一句,孩子是否有过结核病接触史,再附加影像学检查,这样70%~80%的哮喘都能够及时发现。
家长的误区
案例:儿子哮喘妈妈不让用激素
现代医学认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目前,从国际上来讲,治疗的最佳方案就是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
“家长一听要给孩子用激素,马上就变得非常担心。但事实上,小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从临床观察看,对身体产生的副作用很小。”说到这儿,孟医生想起了在读小学二年级的潇潇(化名)。男孩今年7岁,至今上体育课也不能像其他同学那样跑跳。他的肺功能不好,这都是哮喘造成的。4年前,为潇潇确诊哮喘的,正是孟医生。当时,男孩是轻中度哮喘,建议用吸入激素治疗,男孩母亲不同意。连医生提出的口服片剂她也不认可。母子俩走了。再来是在半年后。
“当时,孩子的情况很重,属哮喘急性发作期。夜里睡觉都要坐着。躺下就觉得气不够喘。”医生给男孩静脉注射激素,持续用了四五天,情况才被控制住。
这次,男孩母亲接受了用非激素的口服片剂,又过了半年,症状还是时好时坏,肺功能评估结果显示男孩的哮喘为中重度,母亲才同意买了雾化泵,配合孩子在家坚持雾化吸入治疗。目前,男孩还在继续治疗,医生在线答疑,至少再坚持一至两年才能停。
分析:遵医嘱局部用药起效快
孟医生说,只有持续用药,才能达到体内药物浓度稳定,控制症状。间断用药很可能让之前的努力都前功尽弃了。
孟医生说,雾化吸入激素治疗,是局部用药,剂量小,起效快,,遵医嘱用药,对身体的副作用也小。患者病情不一,有的至少要用半年以上,部分孩子可能要吸五至六年,或更长时间。
孟医生说,很多患者都是同时出现打喷嚏、流鼻涕、喘等症状,家长有时误认为感冒,给孩子打了消炎针,而消炎针其实都是抗生素,“它只对细菌感染有效,对病毒类感染不起作用。”因此,孩子出现类似症状,一定要到正规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春季是哮喘高发季节,医生建议要远离过敏源,如花粉、豚草、柳絮、杨絮,汽车尾气,大气中的雾霾、尘螨等化学物质。
新文化报 记者 董春梅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上海哮喘病患者10年增190.2% 心理压力大加重哮喘
- :下一篇:保健:怎么判断你得了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