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分析:有多少“热”是我们自己带来的? 新华网上海频道新闻
新华网上海8月15日电(记者李荣)今年的7月和8月,国内多地都以多项“高温之最”的历史新纪录载入各自的气象史。
“应该想一想,有多少热是我们人类、我们的城市布局、我们的生活形态带来的?”上海市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谈建国14日在接受采访时说。
关注城市里的“人为热”
百年不遇的极端高温,根源是异常的大气环流形势。但是,城市形态下的“人为热”,也起到了一定的“增温叠加”效应。
“城市天空其实有一个看不见的‘锅盖’,高温酷暑下,这个‘锅盖’不容易揭开。”气象专家形象地作了解释。城市由于其高楼林立的形态,在城市大气与外面的“自由大气”之间形成了一个边界层和“冠层”,像盖了一个锅盖,也像“加了一件贴心小棉袄和一件风衣”。
锅里烧水,盖子掀不开,水就容易开。城市也一样。那么,城市这个“锅”里,有些什么可烧呢?专家粗粗一算,起码有3种“热”:
一是水泥森林里的“窝里热”。植被、农田、水泥地面等不同下垫面,其对太阳热量的吸收和反射率大有不同。城市中水泥地面多,“储热”量高,水面积相对有限,随水分蒸发带走的热量少,再加上能量在城市建筑物间可多次反射,形成“捕获”效应,便“窝在里面”了。
二是人口密度高形成的“人群火炉子”效应。人需要消耗,需要新陈代谢,所以每个人都是一个“热源”。人口一密集,人体“热源”一汇集,就成“人群火炉子”。
三是以空调等为代表的现代生活方式中的“排放热”。按照能量平衡的原理,开启空调,室内降温,必然相应引起室外增温。这个课题,,气象专家一直很有兴趣。但到目前为止,定性的评估有,但定量的监测和估算还跟不上。其它的用电、用气、生产和颗粒物排放,都会产生一定的增温效应。“城市本来就披着外衣透不过气,医生在线答疑,如果说原本还是纱衣,加上这么些排放,纱衣的纱眼也给堵住了。”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 :上一篇: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要求电视晚会错时播出避扎堆
- :下一篇:画廊纷纷关闭:伤不起的国内一级艺术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