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委最好的在线医师网站
要闻
北京科学家揭秘乙肝病毒受体 点燃肝病治疗新希望
发布日期 : 2012年11月16日 文章来源 :科技宣传与软科学处、生物医药处、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人事教育处、办公室、北京生物医药中心
11月13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NIBS,以下简称“生命所”)研究员李文辉博士领导的科研团队在《eLife》杂志上发表题为“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多肽(NTCP)是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病毒的功能性受体”研究成果,解开了长久以来困扰肝病研究的一大谜团,为乙肝及其相关疾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靶点和新药开发途径。《eLife》杂志三位国际评审专家对该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发现对于病毒性肝炎的基础与临床研究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目前,全球有超过3.5亿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其中1500万人同时还感染了丁型肝炎病毒(HDV)。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一个主要致病因素。虽然已开发出有效的乙肝疫苗,但每年仍有近百万人死于乙肝和相关疾病,并伴随有相似数量的新报告病例。早在40多年前,医生在线答疑,人类就发现了乙肝病毒,并通过研究发现,HBV/HDV必须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分子来实现对宿主细胞的感染。尽管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HBV/HDV受体,但却始终没有实质性进展。此次NTCP的发现直接回答了一些关键的、长期未能得到解答的问题,是该领域的一项巨大进步,为肝病研究掀开了新的一页。
发现乙肝病毒受体分子这一重大成果在生命所产生并非偶然。截至今年10月,生命所已经研发出一批达到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成果,累积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国际顶尖科学期刊发表论文28篇,在国内外同类研究机构中遥遥领先,,形成了一大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新型疫苗和抗生素的研制、肥胖和代谢性疾病、老年性疾病治疗等药物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
卓越的成绩源于正值创新巅峰期的科学家队伍的聚集:生命所运行7年来,从海外招聘了36位优秀人才领衔建立了27个独立实验室和11个科研辅助中心,专门从事原创而非跟随性的科学研究;今年2月荣获“首届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的全球28名获奖者中,有4名来自生命所;邵峰、张宏、朱冰、李文辉等回国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博士和博士后已成为各自领域的知名专家,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40岁;他们中有4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15人入选北京市海聚工程,1位外籍人才入选“外专千人”计划。
生命所所长王晓东说,李文辉博士科研团队发现了乙肝病毒受体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但更重要的是说明了中国的科学家只要有适当的支持和好的科研环境,完全有能力解决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历经7年的实践和发展,生命所为吸引国际顶尖人才和建设世界一流研究院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一套符合国际惯例又有中国特色的运行机制,建立了与国际传承多年的学术理念相接轨的运行理念。生命所取得的成绩,得益于正值创新巅峰期的科学家队伍的聚集;得益于生命所接轨国际的运行理念;更得益于国家和北京各级政府从始至终的坚定支持,充分信任包容的服务理念,以及锐意进取的改革胸怀。在推动生命所发展的过程中,北京市积极探索央地协同支持的组织模式,率先探索科技经费管理体制创新,深入探索科研运行机制创新,大胆探索行政力量的角色定位,为生命所创建了和谐发展的创新环境。乙肝病毒受体的发现,再次验证了“生命所模式”为中国基础科研改革闯出了一条创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