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控中心:接种乙肝疫苗的22大疑问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消息 针对目前公众和媒体乙肝疫苗事件关注的问题,中国疾控中心组织专家编写了“乙肝疫苗接种问与答”。
1.什么是乙肝?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同时伴有全身其他症状,病程迁延,易转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慢性HBV感染的发生与感染年龄有关。在1岁以内感染的婴儿中,约90%的感染者可发展为慢性感染;在1~4岁感染的儿童中,20%~50%可发展为慢性感染;而成人感染后发展为慢性感染的比例不足10%。在慢性HBV感染者中,有15%~25%会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而过早死亡。在世界范围内,约80%的肝细胞癌病例由HBV感染造成。
2.乙肝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乙肝病毒(HBV)主要传播方式有经血(输血或血制品、破损的皮肤和粘膜等)、母婴和性接触三种。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侵入性诊疗操作或手术、不安全注射、注射方式吸毒、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意外暴露、共用剃刀和牙刷等存在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无防护的性行为、多性伴及性乱者感染HBV危险性增高。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一般不会传染HBV。目前尚未发现HBV能经吸血昆虫(蚊、臭虫等)传播。
3.容易感染乙肝病毒的人群有哪些?
乙肝病毒(HBV)在人群中普遍易感。感染HBV的高危人群有两类,一类是无免疫力的新生儿及儿童,尤其是母亲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新生儿;另一类是其他重点人群,包括医护人员,经常接触血液或分泌物的人员,托幼机构工作人员,乙肝病人和乙肝病毒(HBV)携带者的配偶、家庭成员或密切接触者,器官移植受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外伤者,性乱或多性伴者,静脉内注射毒品者等。
4.如何知道是否感染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
通过检测乙肝的血清学指标,可以判定是否感染或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HBV)。常用的乙肝血清学检测指标有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HBs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HBc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乙肝病毒e抗体(抗-HBe,HBeAb)等5项,俗称“两对半”。这五项指标均为阴性结果表示过去和现在均未感染过HBV;如仅抗-HBs为阳性,表明预防接种疫苗后产生保护性抗体;如仅有抗-HBc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HBV且现在已经恢复;如有抗-HBs和抗-HBc阳性表示曾经感染过HBV并恢复后产生保护性抗体;如果HBsAg阳性表示现在处于HBV感染状态,有可能是携带者或者是乙肝病人,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常见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下表。
常见乙肝血清学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序号
HBsAg
抗-HBs
HBeAg
抗-HBe
抗-HBc
临 床 意 义
1
-
-
-
-
-
过去和现在均未感染HBV。
2
-
-
-
-
+
曾感染HBV;急性感染恢复期。
3
-
+
-
-
+
既往感染,并产生保护性抗体;急性HBV感染已恢复。
4
-
+
-
-
-
预防注射疫苗后产生保护性抗体。
5
+
-
-
+
+
俗称“小三阳”。急性HBV感染趋向恢复;慢性HBsAg 携带者,传染性弱。
6
+
-
+
-
+
俗称“大三阳”。急性或慢性乙肝,传染性强。
5.我国乙肝的防控措施是什么?
我国对乙肝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综合性防控措施。预防方面主要是对新生儿和其他重点人群实施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策略。我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常规免疫程序为“0、1、6月”,医生在线答疑,接种3针次。首针乙肝疫苗应在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尽早接种。除此之外,我国还采取了献血源筛查、控制医源性感染及对患者开展规范性抗病毒治疗等措施。
6. 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有哪几种?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