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作胃镜检查,辨证施治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73.4%(P<0.05)。结论:采用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其疗效优于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值得推广。
关键词:四逆散;慢性胃炎;临床观察
慢性胃炎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病,胃镜检查可分为浅表性胃炎(单纯型、糜烂型及出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等。临床以嗳气、泛酸、中上腹胀痛、纳呆、便秘或便溏为主症。其病因与吸烟、饮酒、胆汁返流、胃潴留、药物、胃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及精神、应激、环境因素有关。西医治疗以制酸、抗幽门螺旋杆菌为主,效果不甚理想,且易复发,而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笔者采用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7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诊断标准
参照1989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1〕中的诊断标准拟定:具有:(1)持续性胃脘疼痛或饱胀、嗳气、恶心或呕吐、胃灼热感、泛酸或吐苦水;(2)胃镜检查可见胃黏膜充血。
1.2一般资料
治疗组70例中男44例,女26例;年龄21~62岁,平均年龄31.4岁;病程1月~14年,平均10.1年;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44例,萎缩性胃炎12例,食管下段或胃黏膜充血者14例。对照组30例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0.5~66岁,平均年龄29.9岁;病程0.5月~17年,平均14.1年;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14例,萎缩性胃炎2例,食管下段或胃黏膜充血者14例。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四逆散加减:柴胡、枳壳各10g,白芍15g,炙甘草5g。腹痛腹胀加神曲15g,青皮6g,延胡索12g;腹泻加广木香10g,山药20g;便秘加大黄10g;失眠加夜交藤30g;疲乏加黄芪30g。用冷水300mL煎30min,取汁120mL,再加水250mL,煎30min,取汁120mL,好医师网,两次药汁混合。每日1剂,早晚两次口服。对照组: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20mg口服,日2次;阿莫西林500mg口服,日2次;甲硝唑0.2g口服,医生在线答疑,日3次。
两组服药期间忌食生冷、酒酪、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均3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3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根据《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中的疗效标准制定。近期临床治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胃镜复查炎症消失。显效: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状基本消失,胃镜复查活动性炎症基本消失,慢性炎症好转。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胃镜检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炎症有所减轻。无效:经治疗后症状、胃镜检查无变化。
3.2结果
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88.6%,对照组总有效率73.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4典型病例
李某,男,38岁。2003年6月22日初诊。主诉上腹部隐隐作痛,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4天。1年以来虽经西药治疗,但病情反复,时愈时发。4天前因和妻子吵架,恼怒抑郁使病情加重,经某医生治疗后未能缓解,前来治疗。刻诊:上腹部饱胀,钝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而弦。胃镜检查见胃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黏膜皱壁顶端线样充血,黏液增多,黏膜有斑点状糜烂。西医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为胃脘痛,证属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治宜理气开郁,调和肝脾,方用四逆散加减。药用:柴胡、枳壳各10g,白芍15g,炙甘草5g,神曲15g,青皮6g,延胡索12g。每日1剂,水煎服。服7剂后,临床症状减轻。仍用上方加减治疗1月余,临床症状消失,经胃镜复查见胃黏膜组织基本恢复正常。为防止复发,继用上方加减调理半个月,以巩固疗效。
5讨论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临床所见患者多与郁怒等情绪有关,或因其起病,或因之而使病情加重。胃脘痛之主要病机之一即肝郁气滞引起胃失和降。叶天士云:“厥阴之气上干,阳明之气失降”,“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胃为多气多血之腑,以气血调畅为贵,而气血调畅依靠肝之疏泄。同时,食积、火郁、湿滞、阴伤所致胃气壅滞亦可影响肝之疏泄,二者互相影响。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文:“少阴病,四逆,其中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该方不仅宜用于伤寒病证,更适用肝失条达,木郁气滞,累及他脏所致的肝胃不和、胃气冲逆等一系列由情志病变所诱发的胃肠疾病。方由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四味药组成,药简质轻。方中柴胡疏肝解郁,运达郁证,为君;芍药养血敛阴,柔肝平肝,为臣;枳壳理气消积,以利脾胃,为佐;炙甘草补益脾胃,调和诸药,为使。柴胡、枳壳相配,一升一降,增强疏肝理气之功;柴胡、芍药相伍,一散一敛,疏肝而不伤阴,且有相反相成之效;芍药、甘草相会为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柔肝缓急。四药合用,有调理肝脾之功。此外,柴胡在本方还有引导诸药归经入肝之长。故本方为治疗肝胃病的首选方。临床运用治疗胃脘痛,在“通则不痛”的原则下,兼滞者行而调之,兼瘀者化而调之,兼逆者降而调之,兼虚者补而调之。结合辨证,随证化裁,丝丝入扣,故适用于胃脘痛的各种证型。
本病除重视用药治疗外,还应注重饮食治疗和保持精神愉快。如《内经》认为人以纳谷为宜,以五谷为养,果菜为助,强调保护脾胃消化功能,不要“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精神上也应尽力做到愉快,解除不必要的思想顾虑和精神负担,方能使本病治疗之后得到巩固。
参考文献:
〔1〕周建中,陈泽民,危北海.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8-319.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