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管家:做哮喘管理的最后一公里
就像城市交通中的最后一公里一样,哮喘管理的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困扰着医生的一大难题。虽然GINA(全球哮喘创议指南)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治疗建议,也提出了哮喘是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但具研究表明:哮喘的控制状况仍旧相当不乐观。在亚洲,仅有2.9%的患者达到GINA定义的哮喘控制。中国哮喘联盟的数据显示:在中国,在调研的过去一年中,医生在线答疑,约有2/3的患者在过去一年中有过哮喘发作;有26.8%的患者有过因哮喘发作的急性治疗;另有16.2%的患者有过住院治疗。另一项402例关于中国12岁以上哮喘患者的调研显示:有67%的哮喘患者在过去1年中发生过恶化症状,因哮喘发作导致住院和急诊的人数分别占12%、40%。甚至有14%的患者经历过十分严重的急性发作,甚至危及生命。在这些患者的哮喘控制自我评估中发现,在认为自身哮喘控制良好的人群中,只有2%的患者达到GINA 2009定义的完全控制标准,51%是部分控制,还有几乎一半的患者(48%)其实并未控制。总体来说,70%的哮喘患者认为自身哮喘已完全控制或控制良好,但能达到GINA 2009定义的完全控制的只有2%。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马艳良介绍,医生在线答疑,实现哮喘控制有三个环节,那就是治疗、监测、评估。三个环节共同作用于哮喘控制的整个过程,也是医患互动、公共参与、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中长期规范的治疗对于实现症状控制十分重要,监测和评估也不容忽视,它们可以预防哮喘发作,并针对现有哮喘控制水平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目前在哮喘治疗方案比较明确的情况下,治疗的依从性,监测和评估就成了哮喘管理中迫切需要加强的一个环节。而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智能传感器技术的开展,患者的监测和评估也可以变得更加智能化及高效。
在本次在贵阳召开的201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年会上,我们欣喜地发现一些移动医疗公司也拿出了慢病管理的解决方案到展会中参展。上海朔茂网络科技的“哮喘管家”就是其中的一个解决方案。在“哮喘管家”的展台上,我们发现了哮喘管家—“软硬兼施制哮喘”的这一套哮喘管理解决方案。其中患者通过名为“哮喘管家”的APP可以完成哮喘管理的随访任务,获取哮喘管理的最新知识,和哮喘患者及家属互动以及在线向专业医师提问。更有价值的是,通过该公司提供的吸入装置的智能追踪设备及一款智能峰流速仪,患者可以在正常吸入药物的过程中自动记录用药信息并和“哮喘管家”APP同步。也可以通过智能的峰流速仪自动在手机上记录肺功能参数并建立哮喘发作预警曲线。可以预见这套解决方案将极大地提高患者和医生了解用药依从性,病情及管理哮喘的实时性、真实性和方便性。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据在“哮喘管家”展台的现场医生的调研反馈显示:
1目前医生觉得患者哮喘控制不佳的主要原因分别是:a.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不(61%)b.患者对吸入药物的正确使用掌握不(60%)c.患者对哮喘管理不够重(59%)
2有98%医生觉得有智能硬件设备可以追踪患者的用药依从性,会向患者推荐。请输入标题请输入标题
3医生认为哮喘管家app中哪比较重要的功能分别是a.吸入用药教学视频80% b.患者交流社区和哮喘日记(57%)c.在线专家讲座(56%)
4医生希望通过APP和智能硬件能够获取a.患者用药依从性信息(85%)b.患者控制水平状况(74%)以及患者的症状情况(66%)
目前对于慢病管理的过程中,这种院外的高频度的医患互动虽然有相当的价值担可预见也会占用医生相当多的业余时间。医生普遍觉得(75%)对于患者的院外的随访管理应该通过合理的收费模式来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和体现自身价值。不过目前在商业保险介入不明确及患者付费习惯还未养成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应该还需要一段时间去探索。总之,对于“哮喘管家”这套“软硬兼施制哮喘”的解决方案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医生、患者和公司参与到控制哮喘疾病这个事业中来。期待通过治疗、监测、评估这个完整的闭环能够把哮喘的控制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责任编辑: (
鸿富通
)
(免责声明:昆山鸿富通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所述内容仅代表文章原作者的个人观点。所写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信息未经证实,对该本文所写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有效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仔细核实相关内容。深度热点专栏文章投诉电话:
0512-36684066)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绵竹市人民医院举行“世界急救日”义诊活动
- :下一篇:引领优质护理行业典范 南丁格尔奖章花落重医一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