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宋瑜:普通山村教师为大山孩子开启一扇窗
曹志辉
在宁乡县巷子口镇海拔900多米的桂岩山上,他在檀树小学一守就是37年,为1000余名孩子开启智慧之窗。在他执教的37年间,檀树小学没有一个学生辍学,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均达100%,优秀率达95%以上。
他叫陈宋瑜,是一名普通的山村教师。37年来,他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一所学校,用一颗赤诚之心为大山的孩子播种希望。他先后被授予湖南省优秀乡村教师、湖南省先进德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并于去年登上了“中国好人榜”。
润物无声
他成为檀树小学唯一的校长、
唯一的教职工、唯一的工友
1977年,高中毕业的陈宋瑜主动请缨到檀树小学任教。展现在他眼前的是3间土砖屋,墙上的裂缝触目惊心,大块石灰从墙上脱落。屋内摆放着10多张缺胳膊少腿的课桌。窗玻璃残破不齐,用几张发黄的旧报纸糊着,山风吹来,哗啦啦作响。这里地处半山腰,“出门即下坡,抬脚即上山。”山上既缺水又不通电,交通极为不便,一到冬天,冰雪封山,如一座孤岛。
老村长恳切地说:“就这么个情况,山上孩子条件苦,多培养几个走出大山,孩子们才会有希望,今后学校全靠你啦。”“我愿意干!”陈宋瑜坚定地点点头。
就这样,他成为檀树小学唯一的校长、唯一的教职工、唯一的工友。既要负责所有课程的教学,又要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上课时,他站在讲台上教育孩子;中午给孩子做饭、喂饭;晚上批改作业、写教案;业余时间还要到深山里砍柴,为学生烧饭、取暖。
山上冰冻天气多,学生放学路上要经过一座石板桥,桥上没有装护栏,桥下是湍急的流水,水中有许多石头。尤其是下雪的天气,桥上结了厚厚的积雪和冰块,稍不留神,就会摔下去。陈宋瑜不放心,每天护送孩子们去上学,放学后,又送他们回家,还有些小孩要背过桥去。
有一次,接连下了两天大雪,风咆哮着,像要把房子从地上拔起来。门外的那些翠竹,早已被冻得东倒西歪。
路上的茅草,也结了厚厚的冰,晶莹剔透。陈宋瑜盯着厚厚的积雪发愁,学生们上学怎么办?
为了让孩子上学好走一点,他冒着鹅毛大雪,扛着铁锹费力地除冰铲雪,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累得大汗淋漓。一进屋,就迫不及待把外衣脱了,不料却因此受了风寒而感冒。他没吃晚饭,吃了几粒感冒药便睡下了。到了下半夜,他头疼欲裂,浑身上下又冷又热,像打摆子。他摸了摸滚烫的额头,知道自己发烧了。这一夜,身体的痛楚和内心的坚持较量着,直到凌晨时才迷迷糊糊地睡着。
第二天一大早,雪映着大地。窗外有清脆的童声在喊:“宋老师!”这声音犹如天籁般将他唤醒。他连早饭也顾不上吃,走出屋子,好医师网,护送孩子们去上学。
经过一夜的飘雪,桥上又结冰了,他强打精神,咬牙把孩子一个个背过桥去。
上课时,陈宋瑜用手卡住自己的喉咙,费力地清了清嗓子,张开嘴巴才发现,自己已经失声,说不出话来,只能靠打手势,让语文课代表领读课文。
他强打精神,硬是撑过了一上午。这个上午,对陈宋瑜来说,漫长得像过了一个世纪。午休时,他没有吃饭,头昏脑涨地趴在办公桌上。突然响起笃笃的敲门声,门外站着满头大汗的妻子,刚从90多公里外的县城赶回来。
妻子埋怨他:“病了也不好好休息会,在你眼中,学生比命重要,比妻儿重要。”话虽难听,但他心里明白,这个纯朴的农村女人却是最疼他、最支持他工作的人。正是有了她的全力支持,他才成为檀树小学一颗屹立的乔木,用无悔的青春演绎人间的大爱。
挑起希望 他用瘦弱的肩膀,把书一担一担挑上山来
学校离集镇约7公里远,交通闭塞,山路崎岖。每学期开学前,为了节省每趟20元的运书费,年复一年,他用瘦弱的肩膀把书一担一担挑上来,汗水洒在了崎岖的山间小道上。体重90来斤的他,一担要挑100多斤书,每一个来回要4个小时,常常累得气喘吁吁。
2006年正月开学前一天,他像往年一样下山挑书。行至半山腰,又下起了雨夹雪。“无论如何不能让雨雪淋湿书本!”体弱多病的陈宋瑜只有这样一个念头。他脱下两层外衣,遮住书本,一步步艰难地往前挪。好不容易挪到校门口,脚下一软,不省人事……当他苏醒过来时,才知道自己被好心的学生家长用竹轿抬到了沩山中心医院抢救。
他看着自己身上的吊瓶,心急如焚,学生马上就要开学了,学校没有其他老师,怎么办?最终,他恳求医生开了些药,挂着输液瓶就返回了学校……
此后,陈宋瑜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差,常感身体不适,还常吐血。他坚持一边工作一边服药,有时吐了血,就偷偷用纸包住藏起来,继续给孩子上课。
2006年下半年,陈宋瑜实在坚持不住了,才被妻子、领导和学生家长强行送进医院。经医院诊断为肺气肿、双肺感染。医院建议他至少住院一个月,但他仅住了5天就执意出院上班,又回到了心爱的讲台。
爱心无悔
为42名学生交学杂费两万多元,自己孩子的学费曾一筹莫展
在檀树小学教书,陈宋瑜最担心的就是孩子们失学。他的学生大多来自附近的村民家中,因为家境贫困,有些拿不出学费的家长,不愿意送孩子来读书。于是,上门劝学便成了陈宋瑜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2004年上学期,学生吴赞因交不起学费面临失学。陈宋瑜利用课余时间先后3次上门家访,来回步行40多公里羊肠小道,并为吴赞交付100多元学费,用执着与真诚感动了学生家长,同意让孩子继续就读。期末时,吴赞提了几个鸡蛋和一包辣椒表示谢意,他欣然收下了这份迟到的“学费”。
还有一个名叫陈卓的留守儿童,父亲外出打工,母亲改嫁他乡,无人照管。陈宋瑜将他带到自己家中,包吃包住,辅导学习,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2006年除夕,当陈卓的父亲来领儿子回家时,陈卓一头扎进陈老师的怀中,痛哭流涕,恋恋不舍,动人的场面让陈卓的父亲也流下了泪水……
37年来,陈宋瑜自掏腰包先后为42名学生交学杂费两万多元;先后将40名学生带到自家食宿却分文不收。可他依旧住土砖屋,背黄布包,看黑白电视,走路上下山。他用自己微薄的薪水,无私地补贴着乡村孩子们。而有谁知道,当他自己的孩子考入长沙一所学校时,他也曾因筹不齐学费而一筹莫展。
如今,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了。2003年,妻子也到了县城带外孙。儿女不放心把他一个人留在大山深处:“爸爸,您身体不好,赶紧下山吧!” 在外任职的弟弟也为他联系好了接收学校,但他始终舍弃不了大山中的学子,割舍不下那份大山情结。是啊,这里有着他冬种秋收般的喜悦,有着他多年坚守的教育理想,是他灵魂的归依所在啊,他怎么舍得离开?
教学相长
已届不惑之年,他又考入宁乡师范扎实学了两年专业知识
从教伊始,陈宋瑜就迫不及待报名参加了中函班学习。每个星期天,天不亮,,他就拎着手电筒,一路小跑跑10多公里去镇上学习。有时看书到深夜,不知不觉靠在床上睡着了。一个激灵醒来,灯还亮着,书捧在手上。他用湿毛巾擦把脸,又继续复习。3年后,陈宋瑜顺利地拿到了中师函授毕业证。1990年,已届不惑之年的他又考入宁乡师范,扎扎实实学了两年专业知识。
从宁乡师范毕业后,陈宋瑜放弃外调机会,返回檀树小学。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他每年自费订阅《湖南教育》、《中小学语文教师》、《新课程理念》等近10种教育理论刊物,做的学习笔记足有两尺高。他把学到的有关理论知识运用于教学实践,悉心引导孩子们的学习,并不断总结提高。他的《山区复式教学法》等教学经验备受好评并被推广。
在他的呼吁下,各级领导对檀树小学高度重视,学校在校生也从开始的20多名学生,发展到现在的90名学生。不仅学校教室翻新,还配备了电脑,新修了厕所、食堂。政府还特地招聘了几个年轻教师,为学校增添了新血液。
岁月悠悠,他的身躯已不再挺拔;山道弯弯,他的步伐已不再矫健。艰苦的工作环境让他落下了一身的疾病——风湿性关节炎、泪囊炎、肺脓肿,但他的笑容依然那么温暖,内心依然那么强大。爱心之叶依然长满希望的枝头,生命之根依然紧扎大山的深处。而在当地老百姓的眼里,他,如同默默挺立的大山的脊梁。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四川哪家肺心病医院好
- :下一篇:“姜”养生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