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例给白种人捐造血干细胞成功
首例中国人向白人患者捐献的造血干细胞8日在北京空军总医院成功完成抽取,并由丹麦医护人员连夜护送返回欧洲,并于北京时间9日下午3时许运抵丹麦海港城市奥胡斯。
据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国际协调员宋晔介绍,这是首个中国人与欧洲裔白种人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的案例。捐献者是23岁的天津人张羿,在经过了长达四个月的一系列严格检查和配型后,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将移植给一位欧洲男性患者。
不同人种之间造血干细胞的配型成功率极低,在本案例之前,接受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捐献的120多例国(境)外患者都为亚裔黄种人。“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并不容易,非同卵的兄弟姐妹配型成功率只有四分之一,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这个概率大概为四百到上万分之一。”宋晔说。
宋晔表示,此次中欧不同人种之间的配型成功经过了一系列严格的程序。4月初,丹麦方面在世界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检索到中国张羿的资料与当地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并与中国方面取得联系;5月初,中国方面采集张羿的血样邮寄到丹麦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测;6月中旬对方回复造血干细胞高分辨率配型成功并于7月初正式确定将要进行移植。
“据丹麦方面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在全世界只找到了张羿一个人的资料与该名患者配型成功,四个月过去了,该名患者的身体状况依然可以接受移植,这实属不易。”宋晔说。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天津管理中心主任吴军告诉记者,丹麦方面与中国总库成功接洽后,天津分库立即与张羿取得了联系。“张羿是2008年加入资料库的,虽然5年过去了,但他本人接到通知后还是表现出了坚定的意愿。”吴军说。
张羿告诉记者,4月中旬接到通知的时候他挺惊喜的,自己在大一时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没想到第一次做贡献就能救助国际友人。
据了解,在正式采集造血干细胞前医护人员做了一系列准备工作,包括注射动员剂促进造血干细胞大量生长释放到外周血中等。7日和8日两天,医护人员分两次对张羿进行了造血干细胞采集,第一次采集过程长达4小时,第二次3小时。
虽然手术过程比较漫长,但术后接受采访的张羿依然神采奕奕,他对记者说:“我加入资料库时便对相关知识有所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你看我现在边走路边打电话都没有问题,状态良好,休息几天就没事了。”
说起社会各界对他的表扬,张羿却非常谦虚:“这应该归功于医生、护士和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工作人员,他们为促成这次捐献做出了巨大贡献。远在丹麦的患者在移植了我的造血干细胞后能够早日康复,是我们最大的期望。”
“中国目前共成功移植造血干细胞3630多例,干细胞捐献者一般在术后1-2周内就能恢复原来的水平,随着相关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报名加入到我们的资料库中。”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天津管理中心供者服务科科长杨莹莹说,她全程陪同张羿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
据了解,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的前身“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资料检索库”成立于1992年。2001年起资料库重新启动并规范了建设,于2012年7月底加入世界造血干细胞资料库。目前共有169万捐献者报名加入中国资料库,而中国方面已将超过38万捐献者的资料上传到世界总库。
(本文来自:北京CTC中心)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