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守护”医院双体验活动侧记:外科医生的一天好医师网24小时在线答疑
“造影后,我肚子叽里咕噜地响,晚上也没睡好。”“昨天晚上,我一直哭,已经拖了半年,从冬天到春天、再到夏天,一年四季我都在医院病床上度过,我不想治疗了。”“大夫,你说我是不是一个很麻烦的病人?我想哭,让我哭吧!”
早上6点50分,北京市宣武医院普外科三病区一位操着东北口音的女病人喋喋不休地说着。
她的主诊医生、宣武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嘉安静地站在一旁,听她倾诉完后,宽慰她:“你的病不算什么大毛病,比肿瘤患者强多了。而且,你非常配合我们工作了,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病人。”
女病人听了医生的表扬,苦闷的脸上终于挤出了一丝笑容,这才肯放走李嘉。
“她的这些话,我听了很多次,其中对医学判断有价值的仅两三句话。但我不忍心打断她的倾诉,因为到这里来的人往往身心俱疲。作为医生,更重要的治疗其实是心理暗示。你给的积极信号多一些,她就会对疾病有信心。”李嘉说。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李嘉认为,这是医生的写照。
北京市医院管理局日前开展“相约守护”医院双体验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深入医院,体验医务工作者日常工作。《经济参考报》记者选择了北京市宣武医院普外科病房。
李嘉主要负责胃癌、结直肠癌和急、慢性胰腺炎的外科治疗。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了解病人病情、与自己分管的病人聊天,李嘉每天的工作时间是从早上6点30分开始。
记者6点40分来到他的办公室时,李嘉已经穿上白大褂往护士站走去。他上班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倒水泡茶,而是打开笔记本,花一分钟时间梳理今天需要准备的工作。然后,去护士站调阅分管病人前一晚的情况。
“这是今天预约手术患者的体温、脉搏情况。如果患者体温不稳定,我们会推迟手术时间。”李嘉一边说着,一边调阅患者前晚的情况一一查看。复习了这些功课后,8点5分,科主任、主诊医生、住院医生集体查房开始了。有了之前的预备工作,李嘉抓紧时间向科主任、其他住院医生简明扼要地介绍病人情况、情绪、分析病情,听取同事们的建议。
普外科主任李非检查了东北女病人的情况后,赞同李嘉的判断。“医生时刻关注病人动态,才能随时发现情况、及时跟进治疗。”他说。
8点45分,护士站来电话,催李嘉进手术室。“按行话,9点必须刀碰皮,可现在正点比较难。”他告诉记者。
换衣服、洗手、戴帽、戴口罩,李嘉直奔手术室。“记住,为了无菌,手术室里不能摘口罩,,而且必须远离无菌台。”李嘉叮嘱记者。可一分钟后,记者已经感觉戴口罩很憋气。“只有一层就憋气了,你知道非典的时候吗?口罩可比这厚多了。”李嘉让中央控制室调低手术室温度,可在几层手术服、无菌服下,汗水仍一直淌流。
躺在手术台上的患者是一位警察,通过CT检查考虑是癌症晚期,但尚未确定是胰腺癌、还是直肠癌,因此需要采取腹腔探查术争取获得组织学标本以进行病理分析。
确定病人麻醉睡熟后,李嘉拿起了手术刀。腹腔镜探视后,情况如科室讨论结果一样。记者从高清屏幕上见到,患者身体内癌细胞已经广泛转移了,腹膜上到处是白色的小点。
“太遗憾了,53岁很年轻。如果是一般条件的家庭,我们建议患者家属根据经济情况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我们了解到,这位患者家庭经济情况良好,愿意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因此,活体取样能确诊,尽快用药物治疗延长生命。”普外科主任李非穿着手术服走进手术室,他两手分别拿着两个钳子,通过腹腔两孔在腹腔镜的引导下,在活体上取样。
李嘉介绍说,病人的经济情况也是外科医生需要考虑的一方面。“如果不是医保患者、也没有医疗保险,在治疗大方案不变的前提下,我们会在用药等方面进行调整。”
11点10分,手术缝合完成,手术结束了。李嘉带着记者走出手术室,联系病人家属交代手术情况。
“半小时后继续下一台。”李嘉告诉记者。李嘉早上出门早,没有吃早饭。可在护士站、医生办公室寻了一圈后,没有零食。他打开一瓶可乐猛喝了一口,再从冰箱里翻出一支可爱多,吃完后迅速进入手术室。麻醉师还在做麻醉插管,终于有了一点空闲时间,他一言不发地靠着墙坐上板凳。
下午3点50分,好医师网,一天的手术全部结束了。
李嘉约谈了第二天的手术患者。“你对手术的情况都清楚吗?手术需要切除肚脐,以后可能再也不能穿露脐装了。”李嘉俏皮地说。
这位男病人不情愿地点了点头。
“没事,切除了肚脐能排除病患,能明确诊断。”李嘉宽慰他。
4点30分,普外科交班会,医生聚在一起介绍各个病区当天手术情况,外科医生一天的工作结束了。
“今天的工作对于我们远远算不上忙绿,平时这时很多医生还在手术或出急诊。”李嘉疲惫地说。可即便是在他口中很轻松的一天,他仍然不能准时下班。因为,白天的手术记录、一些繁琐的事务性工作还在等着他去完成。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