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到胃癌 一念咫尺一念天涯
医学界统计数字显示,中国13亿人口中,肠胃病患者有1.2亿,每年新发现40万胃癌患者,占世界胃癌发病人数的42%。近5年来,我国19~35岁青年人的胃癌发病率比30年前翻了一番,胃癌防治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健康焦点。鉴于相当一部分胃癌患者都曾有过慢性胃炎病史,人们自然会对二者的关系产生疑问——“胃炎距离胃癌究竟有多远?”
“至少比想象的遥远”,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学专家回答了胃炎患者的担忧,医生在线答疑,“癌变仅仅归结于幽门螺旋杆菌,是片面的。生活环境、情绪心态、遗传基因都可能成为致癌的因素。胃炎和胃癌的距离,取决于人们的健康意识,以及愿意为健康做出的努力程度,可以近在咫尺,也可以咫尺天涯”。
认识幽门螺旋杆菌 客观审视胃炎与胃癌
胃黏膜慢性炎症性病变,被医学界定义为慢性胃炎,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我国胃内窥镜检查门诊确诊的胃病患者中,有超过80%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诱因,研究发现 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
幽门螺旋杆菌引发胃炎,浅表胃炎久治不愈演化成深层胃癌,这样的逻辑关系看似清晰,而且事实上的确有60%胃癌患者被检查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更有医学专家断言,如果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减少37%的癌变几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甚至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所定为人类I类致癌原。但是,在研究胃癌致病机理的过程中,医学家们发现幽门螺旋杆菌并不是唯一的罪魁祸首。一些因为饮食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胃黏膜损伤的案例中,由于胃黏膜不能及时修复而被肠上皮细胞代替,导致了“肠上皮化生”,是一种医学界公认的高危“癌前病变”。可见,胃炎是否会转化成胃癌,“久治不愈和胃黏膜长期不能修复”是两个很大的关键因素,而这更多取决于人们的健康观念和主动预防意识。
胃癌防治建议:杜绝感染 普及内窥镜检查
了解了胃炎与胃癌的关系,可以认为及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是很有必要的。不过胃部早期病灶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也有很大的必要性,这需要提高胃内窥镜检查的普及程度和公众认可程度。人类是幽门螺旋杆菌唯一的传染源,主要来自饮食问题,平时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清洁,保证食物熟透、不喝生水,即可实现有效的预防。
为了更加有效的避免胃黏膜损伤,除了需要注意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之外,还需要特别警惕胃癌致病因素。例如长期食用腌制食物,体内致癌物质亚硝酰胺超标;进食过快过烫,影响消化损伤胃黏膜;不吃早餐或进食不规律造成胃酸分泌过多;熬夜、焦虑、吸烟酗酒等引发的胃肠功能紊乱……其实,通过科学的膳食营养搭配、规范作息和生活习惯、适度锻炼身体劳逸结合,就能够显著缓解症状。但是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实生活下,好医师网,面对非常普遍的亚健康状况,想从根本上杜绝胃癌,还是需要通过积极预防,结合早诊早治,才能彻底斩断从浅表胃炎、胃溃疡到胃癌之间的演进路线,从而消灭胃炎和胃癌的交集。目前医学界公认最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自于胃内窥镜检查,不仅能够帮助医生发现胃部的细小病灶,还能通过微创手术及时进行治疗。医生建议胃癌高危人群,如35岁以上的上班族、家族存在消化道疾病史的家庭成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胃内窥镜检查,防患于未然。
促成积极健康观 构筑抵御胃癌终极防线
经过多年的不断完善,胃内窥镜在胃癌防治中的必要性已经日益凸显,但由于很多胃部疾病早期症状并不显著,如何鼓励公众积极主动参与内窥镜检查,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相当一段时间里,公众对于内窥镜检查可能引发的疼痛和不适感仍存疑虑,加之对其必要性认识有限,我国公众的内窥镜检查普及程度远远落后于先进国家。
而为了让公众能更坦然的接受内窥镜检查,同时也为了让内窥镜这项人类伟大的技术发明惠及更多人,先进的医疗内镜企业和科研机构都在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如,由内窥镜的权威企业奥林巴斯不断开发的“超细电子内窥镜”、“胶囊内窥镜”等先进产品,就将检查的不适感降至最低;另一方面,奥林巴斯也为树立起公众积极主动健康观念而不断努力,开展了众多健康公益事业的新模式,开辟了“三早”理念传播的新纪元。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不断觉醒,与胃癌“永不相见”的美好理想终会变成现实。
【自1919年创立以来,奥林巴斯是一家拥有94年的悠久历史的光学厂商,业务涉及医疗、影像、生命科学、产业等多个领域。 以“光学-数字技术”为核心竞争力,奥林巴斯生产的医疗内镜、数码相机、显微镜、工业内镜等产品在业内一直享有盛誉。
奥林巴斯秉承“Social IN”的企业经营理念,在适应社会需求、与社会融合的同时,通过事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新价值,成为“创造价值的企业”,为实现人类健康幸福的生活而不断努力。】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 :上一篇:上海胃炎的治疗医院
- :下一篇:济南五洲医院治浅表性胃炎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