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参总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石炳毅的人生故事好医师网
原标题:总参总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石炳毅的人生故事
新华网北京9月24日电 题:从赤脚医生到赤胆专家——著名器官移植专家、总参总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石炳毅的人生故事
黎云、弓滟
在辽宁锦州一个叫八里庄的村子,老一点的村民仍记得当年的石炳毅——一个不到18岁就入了党的赤脚医生。
40年前,石炳毅挎着药箱在村子里工作了4年,他在这里指导村民们“改水改厕”,给猪圈消毒,给茅房粪坑加上盖子。因为挨家挨户地给孩子们接种疫苗,石炳毅是村子里孩子们最害怕的人。
村民们没有想到,40年后,62岁的石炳毅已成为世界著名器官移植专家,解放军总参总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所长。
(一)
“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亦不可为医。”这句话,从石炳毅成为医生那一天开始,就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1983年,在生产大队当了4年赤脚医生,又在公社、县、市医院工作了11年的石炳毅考上了解放军总医院的研究生。
从东北的小村庄来到了北京,变了的是环境,不变的是为患者服务的真情。1986年,石炳毅接诊了一名膀胱癌患者。这名72岁的患者家境非常困难,儿女又不在身边,出院后,石炳毅骑着自行车为她按时送药。10多公里的路程,石炳毅一送就是11年,直到她去世。
随后,已经小有成就的石炳毅又远赴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加上数十年的学习钻研,终成大家。这些年来,医生在线答疑,无论是肾脏移植、肝脏移植,还是肝肾、胰肾、心肾联合移植技术,石炳毅和他的团队都一一攻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数千名患者重获新生。
在为一名来自山西农村的中年妇女实施肝肾联合移植手术中,石炳毅连续工作了12小时,患者7次心脏停止跳动,7次复苏成功,硬生生地让她起死回生。
那天,石炳毅做完手术,晕倒在了回家的路上。
自2005年开始,石炳毅开始加大了在对器官移植的伦理学研究和规范,主持创建了国家器官移植数据管理平台。他主编了中国器官移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成为中国器官移植的行业标准。
(二)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石炳毅还多次提案呼吁建立“器官移植医疗准入制度”,对实施器官移植手术的医院进行资质审查,加速推进器官移植科学化、法制化进程。
在石炳毅和他的团队努力下,全国肾脏移植登记系统已经正式启用,全国的肾脏移植手术必须在手术后72小时内进行登记备案。
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器官移植医生的努力,石炳毅多次主动向国外同行介绍中国器官移植现状。2011年,听说美国医学学会杂志主编来北京开会的消息后,已经60岁的石炳毅带着论文,前去介绍中国器官移植在法规、标准上的进步。
这件事情的直接后果是美国同行回国后,在网站上删除了大量对中国器官移植的不实言论,并将石炳毅的论文全文刊登。这也是中国的器官移植医生首次在美国医学学会杂志发表文章并得到认可。
2012年,石炳毅在美国作了《中国肾脏移植的发展和现状》专题报告,向世界完整介绍了中国器官移植的真实情况。演讲结束时,全体同行集体起立,热烈鼓掌。
在成绩和荣誉面前,石炳毅却说:“我正在退休。”按照他的说法,退休是一过程,不是放松,而是要抓紧。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比如他还要将《中国器官移植规范》从22部再版到35部,使其更适合中国人的生理特征。
(三)
当飞雪染白了鬓角,石炳毅还能记起他亲手做的第一次器官移植手术。那是1988年2月8日,石炳毅用了3小时的时间,为北京锅炉厂的冯惠珍做了肾脏移植手术。术后,石炳毅在病房里住了两个星期,直到患者度过危险期。“我的第一例手术,让她多活了将近8年。”石炳毅说这个话时,脸上洋溢着医生的荣光。
如今,石炳毅带出来的学生中,已经涌现了一批优秀器官移植医生,光在国内三级甲等医院当科室主任的就有10多位。学生们把老师的论文合订成了厚厚的5大本,在封面上写下了八个大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过回忆起当年的毕业答辩,学生们都会大笑着道苦水,从这位认真的老先生手上毕业,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这些年,石炳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为部队服务上,每次执行重大任务,他都是专家组成员。医院每年搞野战卫勤演练,他都要亲临现场,指导外科医生如何处理战伤。
石炳毅说,他十分庆幸当初的三个选择。一是入党,二是参军,三是当医生。石炳毅还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回到当年的八里庄去。“我以前在那里当赤脚医生,现在还可以回去搞新农村医疗合作。”石炳毅说。
(来源:新华网)
,医生在线答疑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