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喝牛奶、想穿新衣服
父亲去世多年,老家新碧街道梅溪村没有可以住的房子,单靠母亲打工过日子,医生在线答疑,16岁的姐姐和7岁的妹妹有两个心愿——
在妈妈马小飞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母女三人租住的房间。姐姐陈泳丹正在走廊上炒菜,准备烧午饭,走廊上放着煤气灶、电饭煲等厨房用品。妹妹陈伟旺在房间里玩玩具。房间里没有柜子,冬天盖的厚被子就横在墙壁里伸出来的一根竹竿上,竹竿在床上面,被子上盖着一层塑料布以免沾染灰尘。
妈妈在新建一家厂里打工,每天上午7点到11点上班,中午12点30分到4点30分上班,有时晚上加班,则从5点上班到8点。因为工作时间很紧凑,所以妈妈没时间回家烧饭。姐妹俩上学的日子都在学校吃饭,假期则姐姐烧饭。正在读初中的姐姐瘦瘦的,穿的是“混搭”的旧衣服,默不作声,干起活来干脆利索。一家人吃的全是蔬菜,午饭姐姐要炒包菜,她在案板上横切、竖切交叉切好了菜,然后打开煤气灶,锅已经洗净,等锅热了,她拿起窗台上的一小壶油,浇在锅里,然后放菜、炒菜。没一会,姐姐端起一盘清炒包菜走进了房间,放在小小的饭桌上。
做这些的时候,姐姐一直沉默着。妈妈后来说大女儿这性格跟家庭境况和童年经历有关。“她爸因病去世很多年了,老家又没房子住,家里没啥钱,吃的、穿的都不好,在学校里难免被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看不起。她小时候又寄养在亲戚家,当时我们夫妻在外养鸭,没法把孩子带身边。长大后她总是抱怨我们把她丢给别人带,唉……”
妹妹的性格相对活泼,但也属于内向型。同样的,小女儿小时候也没能一直由妈妈带着。“小女儿出生后10来个月,我老公就被检查出得了肺癌,然后就忙着给老公看病。后来,老公去世,我一个人要打工挣钱,小女儿就给我在外做生意的姐姐带了,一直到去年她要上幼儿园了,才把她带回家,我自己带。”妈妈说小女儿受父母不在身边的影响相对小,但是很无奈的是,小女儿身体一直不好,这成了妈妈另一个隐忧。
妈妈马小飞在床上铺开一溜就诊卡,长长的,她说这是小女儿看病用的,县市等各家医院都有,有时忘了就再买一张,看病的次数实在太多了,也就积累了这么多卡。和这就诊卡对应的是厚厚的一叠诊断书。上面写着“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小女儿的病到底能治好吗?对这个问题妈妈更无奈。“医生说得也不是很清楚,反正这病很缠人,你说没毛病吧,她晚上鼻塞不能睡觉,还咳嗽;你说有毛病吧,她每次住院住了一点时间就出院了。”每次小女儿犯病了,妈妈都要搁下手中的活儿,带小女儿去医院看病,也因此影响了妈妈打工挣钱。
母女三人就靠着母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日子。“我姐姐也帮我一下,原来我们租的老房子很潮,我很担心孩子们的健康,但租好点的房子又贵,后来姐姐帮忙,租到了这里。”马小飞说。
一家人始终没有自己的房子住。马小飞说丈夫在世时,夫妻俩一直在外养鸭挣钱,后来养鸭亏损了,就入厂打工。再后来,丈夫病重,只能回老家梅溪村,因此临时搭了简易的棚一样的房子勉强安身。丈夫去世后,马小飞和大女儿住到了姐姐家,马小飞一边打工一边带大女儿。去年,小女儿要上幼儿园了,马小飞把她带了回来,母女三人团聚,租住在新建。
一家人团聚了,但面临的是窘迫的经济问题。马小飞的丈夫生病时医治就花了很大一笔钱,“那时在外就剩下点车费回来。老公去世时,身无分文,连骨灰盒都买不起。多亏了村里人们好心,给我们捐了钱,老公的后事才能办了。”说到此,马小飞哭了。
现在,马小飞在厂里打工,她说一个月挣1000多元钱。房租一个月120元,再加上水费、电费,以及买米、买油、买菜等基本生活开支,她的工资也所剩无几了。眼下,开学了,两个女儿的学费又让她发愁,“小女儿上幼儿园,要学费,大女儿读初中,部分伙食费也要钱。”
姐妹俩瘦瘦的,看上去就是营养不良的样子,衣服穿得也不好,妈妈马小飞穿的一双凉鞋更是破。问姐妹俩有什么小小心愿时,两人都沉默了很久,摇摇头。记者试着先和姐姐沟通,医生在线答疑,“比如新衣服、牛奶什么的。”好久,姐姐才点点头,她说自己想喝酸奶,莫斯利安酸奶,看同学喝的样子很美味,自己很想尝下,但太贵了想都不敢想。“那你呢?”“和姐姐一样。”妹妹怯怯地说。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