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曾:文献学泰斗大器晚成
发布:2014-02-22 15:19 | 来源:网络整理 | 点击:次 | 责编:360好医师网
导读:
王绍曾:文献学泰斗大器晚成
1942年王绍曾与穆咏娟结婚照
1991年王绍曾(中)与钱钟书(右)周振甫合影
王绍曾(中)与同事、学生作研究
本报记者 王新蕾
本报通讯员 蒋秀丽 《山东藏书家史略》、《山东文献书目》、《中国文化史知识丛书》、《近代出版家张元济》、《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目录版本校勘学论集》、《山左戏曲集成》……翻看一部部巨著,很难想象,这是一位老人年逾古稀而后作。
春节前夕,记者来到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从同仁、子弟、亲友口中,追忆这些巨著的作者、文献学泰斗——王绍曾。"一是清代文献研究,二是张元济研究,三是山东文献研究。在这三个领域,王先生自70岁潜心研究,至97岁去世,古稀而后来的学术生命,可以称得上中国文献学界的一道风景线。"王绍曾先生的弟子王承略介绍说。
大器晚成 人生七十始辉煌
王绍曾,字介人,清宣统二年(1910年)生于江苏江阴一户农家。1927年,王绍曾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在钱基博、唐文治、张元济等大师指导下研习国学。
1960年,王绍曾以50岁高龄,拜入山东大学中文系高亨先生门下。高亨1926年毕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是文史哲研究领域久负盛名的学者。师从高亨,是王绍曾学术生涯的转折点。
"在我父亲调入山大前,高先生有一次曾到工学院我们的住处来。当时我家在一处建筑工人搭建的工房里,大门外搭个棚子做饭。高先生一脚踏入我家房子,马上就退出来了,对我母亲说:王先生生活怎么这样!之后不久,在高亨先生的力荐下,父母终于调入山东大学图书馆工作。"王绍曾的小儿子王济康,经常听父母提起高亨先生。
"高亨先生正在撰著《文字形义学概论》,其中有大量篆书,正愁于无人书写。王绍曾先生自告奋勇,一个月完成,高先生非常满意。高亨先生知道王绍曾早年跟随钱基博、唐文治、张元济诸大师学习,一直不以师徒相称,而称呼王绍曾为‘先生’,后来才改称‘仁弟’。"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王承略教授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校领导鼓励下,年逾古稀的王绍曾,重新开始学术研究,他立志要让时间倒流,把过去的损失夺回来。
1981年,71岁的王绍曾,在做了结肠癌部分切除手术并化疗三个月以后,发表了《十八世纪我国著名目录学家周永年的生平及其主要成就》、《胡适校勘学方法论的再评价》等重要论文,并开始撰著《近代出版家张元济》一书。
"王先生最有成就之作,是穷十年之力编纂而成的《清史稿艺文志拾遗》。"据王承略介绍,这部280余万言的巨著,收录清人著作54888部,是第一次名副其实的清人著述大清理,被誉为"有清一代文献括存之大业"。
"寓居齐鲁半世纪,王绍曾成了地地道道的山东人。王先生对山东文献情有独钟,发掘山东文化遗产,弘扬山东文献,多部著作围绕山东历史文化展开,他被誉为‘山东文献第一人’。" 王承略说。
聊城杨氏海源阁,是清末私人藏书四大家之一。《订补海源阁书目五种》,是王绍曾目录学研究和山东文献整理的力作。"王先生有感于海源阁四代主人鸠集守成之不易,对海源阁褒奖有加。这部书不仅完善了海源阁的书目体系,而且树立了书目考证的典范。"王承略说。
"《山左戏曲集成》,是王先生完成较早、但临终也未见其出版的戏曲丛编,收录了现存从元到清山东人创作的戏曲,分为杂剧、传奇两编,作家29人,戏曲69种。"据王承略介绍,"这是对山东戏曲首次大规模的整辑,挖掘了不少被埋没的大家和著作,展现了古代山东戏曲的光辉成就。"
"王先生与沙嘉孙合作完成的《山东藏书家史略》,著录藏书家559人,重新确立了齐鲁藏书无庸争辩的历史地位。用事实证明,山东藏书非但雄视江苏,甚至超轶浙江,这才促成南北映辉、鼎足而三的局面。"据王承略教授介绍,这部作品被周一良、程千帆等学者誉为"实不啻一部山东学术史",更将王先生誉为"献唐先生以后,一人而已"。
师出名门 治学之风代代传
如此厚重而繁多的科研成果,出自一位年逾古稀且身患癌症的老人之手,着实令人难以相信。这学术奇迹,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源自王绍曾早年的学术积淀,经五十年厚积而薄发。
王绍曾在无锡国专学习期间,受到钱基博、唐文治、朱文熊、张元济诸大师言传身教。其中,钱基博对王绍曾影响最大。钱基博,是近现代国学大师、教育家,也是钱钟书的父亲。
"王绍曾的毕业论文《目录学分类论》,长达6万字,受到钱基博激赏,给了满分100分。他还建议学校,破例作为《无锡国专丛刊》第一期于1931年出版,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钱基博的知遇之恩,王绍曾时常向王承略提起。
钱基博在给学生俞振眉论文的批语中说:"吾自讲学大江南北以来,得三人焉。于目录学得王生绍曾,于《文史通义》得陶生存煦,于韩愈文得俞生振眉。"钱基博的这般激赏,坚定了王绍曾潜心学术的信念。
1930年,王绍曾毕业,经校长唐文治介绍,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襄助张元济校勘《百衲本二十四史》。"衲,是用多块布料补缀而成的衣服。百衲本,是用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拼配而成的书本。上世纪三十年代,学者张元济主持辑印《百衲本二十四史》,得宋代善本15种、元代善本6种、明清初刻3种,公认为‘华夏善本全史’。"王承略说。在商务印书馆校史处,王绍曾接触到涵芬楼珍藏的宋元明善本,也开始从事高层次的版本学、校勘学的实践与研究。
但好景不长,1932年"一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被毁,王绍曾的学术生涯,就此暂停,后辗转重庆、西昌、金山、上海等地。建国后,王绍曾来到济南,任职于高校图书馆。直到1980年代初,王绍曾才算真正重归学术。
在无锡国专学会了目录学,在商务印书馆学会了版本学和校勘学,在钱基博、唐文治、张元济等大家身上,王绍曾还学到了为师之道、为人之道。
钱基博教书,采用桐城家言"诵读"、"圈点"之法,也被王绍曾传承下来。"王先生上课,课后会把学生笔记收上去,记得好的,他就画圈。最多五个圈,圈越多越好。"回忆起恩师,王承略记忆犹新,"每次上课,王先生提出十个问题为作业,下次上课先解决问题,再提出下周问题,这也是钱先生的教育模式。"
"1987年,王先生77岁,我是他第一届、也是唯一一届硕士研究生。"1987年,结束武汉大学图书馆学本科学习的王承略,考取了王绍曾的研究生。"1987年3月,我来山大考试,见到了正在图书馆干活的王先生。他先问,你住在哪里?得知我还没有住处,王先生亲自带我来到图书馆地下室,安排我住下。入学后,经常带我回家吃饭,师母喜欢做从南方带来的豆腐制品。"王绍曾不仅对弟子关爱有加,还推荐王承略留校工作,王承略也继承了王先生的衣钵,从事文献学研究。
伉俪情深 百岁老人不服老
2014年,王绍曾的夫人、穆咏娟老人将迎来100周岁生日。这位满头银发、风采不减的老人,已度过了100个春秋。
1937年,23岁的穆咏娟,来到王绍曾任校长的江阴尚仁中学,担任英文教师,二人因此结识。不久,淞沪抗战爆发,王绍曾、穆咏娟同老师们一路向西,踏上逃亡之路。"逃亡期间,我父母还并非恋爱关系,只是一般同事。父亲染上重病,几次病危,无钱医治。母亲将全部资金拿出来,为父亲治病,终于渡过了难关。"王济康说,母亲认为父亲勤奋严谨,为人正派,因而决定携手一生。
"当时日军飞机轮番来袭,一来十几架,四五架一字排开,尸横遍地,惨不忍睹!"穆咏娟老人挥舞着手臂,回忆起逃亡重庆时,经历的大轰炸。"一次,我们同郭沫若夫人同在一防空洞躲避轰炸,郭沫若先生冒着日军的轰炸,雇了滑竿将怀孕的夫人接走。"
重庆逃亡期间,穆咏娟与丈夫也感受到爱国抗日的热潮。"记得听宋美龄演讲,内容是宣传抗战,倡导新生活运动,我们坐在第一排。宋美龄身穿藏蓝素花旗袍,仪态端庄,举止优雅,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漂亮极了!"
为躲避日军轰炸,应同学邀请,夫妇二人来到了西昌。"西昌当时很荒凉,经常有豺狼虎豹出没。他们共同在政府宣传科工作,父亲创办了《新宁远》月刊、《宁远报》。"王济康说,每当看到电视上卫星发射基地西昌的画面,父母总是感慨万千。
王绍曾是江苏人,但他热爱齐鲁大地,自1952年定居济南后,在山东生活工作了55年,成为了地地道道的山东人。"解放前夕,经民主人士周仕观推荐,父亲进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1952年,父母来到济南,共同在山东省工学院图书馆工作。"1954年生于济南的王济康,是王绍曾夫妇的第三个孩子。
"抗美援朝时,父母捐献了家族企业股票的红利,约合当时黄金18两。1952年,又将存款8万元交给组织,支援国家建设,成了真正的‘无产阶级’。"王济康一边说着,一边拿出一个红色小本,"前几年不经意找到的,是父母当时倾尽所有捐出。"红色小本上,赫然写着"收到王绍曾捐献抗美援朝壹佰零肆万捌仟五百元"。
1963年,在高亨帮助下,王绍曾与穆咏娟一起到山大图书馆工作。"父亲写完稿子之后,母亲就帮他整整齐齐地抄一遍,交给出版社。他们经历了抗战、内战、‘文革’和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走过来不容易。"王济康一边为母亲揉着肩膀,一边说。
"我们经常下午到王先生家请教问题。大约四点钟,师母会端来一个小碗,内有小半碗参汤,一个红枣,督促先生喝下。少年夫妻老来伴,正是师母的悉心照料,王先生才能在晚年心无旁骛于学术。"王承略也对王先生与师母的伉俪情深印象深刻。
王绍曾还用篆文书写自创的《不老歌》,其文曰:"起得早,睡得好,七分饱,常跑跑,多笑笑,莫烦恼,天天忙,永不老。"程千帆先生在世时,屡次用"默默耕耘,老学不倦"赞赏王先生。或许这就是王绍曾、穆咏娟夫妇长寿的秘诀:不服老!
"我每天读书本,动动脑子。"穆咏娟老人坚持每天读书看报。老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讲到高兴处手舞足蹈,笑得像个孩子。在客厅里,挂着一幅字,"德高人长寿,心宽福自来",这是对两位老人的生动写照。王绍曾虽已远去,但他的学术风范和人生态度,将激励和感召后来之人;他开启的事业,也一定能薪火相传。
,,医生在线答疑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 :上一篇:北京肿瘤医院怎么样
- :下一篇:【养生须知】男女身上发出的15个癌症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