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残疾老汉三起三落不服输
“金华有个种苗木的残疾老汉名叫吴伍成,茶花、红花继木球、红叶石楠、罗汉松,样样拿得出手,买了还会保你种活,老老实实、讲话有信。”打从15年前,因为一张《金华日报》结缘,好医师网,诸暨商人与苗木老汉吴伍成的友谊就此结下,凡有亲友需要买苗木,他就会自己开着车,带到老吴家位于婺城区乾西乡的金兰花木场。
用他们的话来说,这个年近七旬的老汉实在不容易。因为幼年时的一场大病,左腿不能走了,学了理发手艺攒下钱,18岁才能站起来,还带了2个残疾人徒弟让他们自力更生;凭着理发的积蓄开始种苗木,从几亩土地到六七十亩,眼见日子好过了,大儿子不幸重病去世,自己也一病不起;好在,吴伍成把这些挫折当成老天跟他开的玩笑,病好了,继续向命运说“不”。
18岁才会走路的理发师傅带了两个残疾徒弟
“我这辈子,全靠自己不服输,不然12岁就完了。”
当年,12岁的吴伍成一夜之间不知得了什么怪病,左腿肿得老粗,没钱医,渐渐腿就下不了地了。很长一段时间里,拐杖没学会,路也走不了,年少的他只得在地上爬。
15岁,父亲病重去世,他就和50多岁的老母亲相依为命。挑水、种菜、插秧,没有一样是他能干的,看着年迈的母亲洗衣挑水一肩挑,母子俩“2斤菜油”过年,吴伍成心里很不是滋味。
18岁,他寻思着日子不能这么过,找了个理发师傅学了一星期。“那时候,没有人愿意带残疾徒弟,我跟的那一星期,也是死皮赖脸,实际没学到真本事。”
因为这样,好医师网,也没有人愿意上门找他理发。在村干部的帮助下,吴伍成免费给村上人理发练手艺,一段时间下来,拄着拐杖理发的小伙子慢慢有了名气。
几年以后,理发手艺越来越好,做出些名堂,吴伍成用攒下的钱造了房子,还带上三个徒弟。这三个徒弟中两个是残疾人,这样的四人组合甚至一度被村里人嘲讽“瘸师傅带瘸徒弟”。
吴伍成说,看着两个窘迫的年轻人,他就想到几年前的自己,只想着让他们也能学门手艺,自力更生不被歧视。如今,他们也都凭着理发手艺成家生子,最简单的行当让他们有了盼头。逢年过节,也已拖家带口的徒弟都要赶来师傅家拜年,这份情谊一直都在。
29岁,凭着自己的努力,吴伍成成了村里的小康之家,讨了老婆,第二年又有了健康活泼的儿子,村里人预言的“一辈子讨不上老婆”成了笑话,他让街坊邻里刮目相看。
15年前的《金华日报》帮我接了人生第一个大单
40岁左右,吴伍成看村里有人靠种苗木发家致富,没读过一天书,凭着一股不服输劲头的他,也把10多年理发攒下的全部积蓄投了进去。
从种茉莉花开始,他负责买苗种花,妻子打下手,七八岁的儿子穿成串拿去城里卖。就这样,吴伍成的金兰花木场从几亩的自家田发展成二三十亩的承包田,花种也从单一的茉莉,增加到茶花、红叶石楠、罗汉松等十几样品种。
不过,因为肢体残疾的缘故,不少外地大客商有些心存怀疑,担心不能按时交货,花木的品质好不好,吴伍成只能接些零碎的小单子。直到15年前的《金华日报》,让他突破了这个瓶颈。
2001年3月14日,本报“浙中特刊”以《这里的茶花有点俏》刊登了吴伍成种花的图片新闻,讲的就是残疾老汉创业的艰辛。看到报纸写着自己的故事,他觉得这些年的打拼终于得到社会认可,珍藏了近20份报纸。
当时的吴伍成没想到,就是这张报纸,让他接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大单。
不久,来自诸暨的苗木大户来到金兰花木场,看了花的品相原已打算下单,但对老吴肢体不便仍有些不放心。吴伍成指指墙上贴着的报纸,告诉人家这就是他。“我告诉他,我吴老汉一辈子没文化,但大写的诚信还是会的。”
诸暨商人当即敲定了订单,还带走了五六份报纸,说要给这个“种苗木的残疾老汉”推销生意。有了第1单,第2单、第3单、第20单、第200单接踵而来,“吴伍成”这三个字成了活招牌,多少生意伙伴也成了时常联络的好朋友。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花木的品质。吴伍成自己腿脚不便,就让儿子一路送苗木到各地,帮着买家把花种活为止。
只要有志气,多难都打不倒你
在儿子吴晓龙眼里,父亲吴伍成是不会被打败的“超人”,从生产队挑不动谷子,吃不饱饭,到如今承包六七十亩地种花木,雇十几个农村妇女一起干,攒下百万家业。
“那时候条件不好,老爸腿脚不方便,做得真苦。我和大哥都是读到初中,就在家帮忙了。”吴晓龙说。
这些年拼下来,房子有了,车子也有了,要不是四年前大儿子患癌症去世,一家人日子真是叫人羡慕不已的。七年前,大儿子被查出肺癌,老吴几乎花光了积蓄救儿子,无奈医了三年仍抵不过病魔。“当时,就像断了一条胳膊一样。”吴伍成一方面伤心欲绝,一方面被医药费压得透不过气,一年前也查出了食道癌,幸好发现及时控制住了病情。
人生三起三落,吴伍成没有消沉,而是想通了更多。“我这一辈子,老天和我开的玩笑有点多,但是只要有志气,多难都打不倒你。”
如今,吴晓龙带着“吴伍成”这块老牌子的诚信和吃苦劲顶起了家里的事业,他只想着,生意踏踏实实做好做大,让苦了一辈子的父亲早点享清福。
责任编辑: 郑剑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