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老汉湖畔读报23年
当前位置:
93岁老汉湖畔读报23年 2014-04-29 11:03:06 来源:广州日报 编辑:田勃 责任编辑:马东良
十几年前,陈伯树下读报,周围拥趸众多。
奇!读报不用戴眼镜
93岁高龄的陈润连正文里的最小字号都能分辨。“正所谓‘万病心药医’。我虽有轻度白内障,但二十多年读报的功力加上心怀广阔,无阻‘有报天天读’。”老人笑言。
精心评时事
粉丝遍各区
“‘岁月号’沉没已4天,搜救人员已打捞起20多具遇难者遗体,多数遇难者为学生……”早晨7时许,荔湾湖畔又传来琅琅读报声。久违的声线,老街坊们一听就知道,93岁的“读报伯”又战胜病魔回来了。整整23年,陈润都是清晨公园里的一道风景,每天传播精编的资讯,听众“粉丝”遍及远近各区,他也被视为这里的最后一个读报人。
“20多天没听你读报,很不习惯。你回来,我们就有耳福了。”特意从白云区同德围赶来的张伯向陈润说道。7时30分,荔湾湖五秀桥边上的长廊内已坐满了20多位街坊,大家翘首以盼,看着陈润那套习惯的动作:拿出报纸、水壶,摆好架势,便声如洪钟地朗读起当天报纸要闻。
陈润的读报绘声绘色,左手拿着报纸,右手手指不时在空中比画,两脚脚尖有节奏地交替打着拍子,颇有说书人的神韵。
绘声绘色 夹叙夹议
他的读报方式也有自己的一套。当读到“中巴关系”时会稍作停顿,解释“巴”字是指巴西、巴基斯坦还是巴勒斯坦;读到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时,他会简称“普京”。这是他多年总结下来的读报“加减法”,“这样简明扼要地念,听众既不会累,又清晰明了。”
从“美国总统访日”、“中国进口巴西玉米”等国际大事,到“家禽集中屠宰”和“退休金调高”等社会新闻,好医师网,再到夫妻之道、保健养生等生活资讯,街坊都能从陈润口中获知。
在交流重大而严肃的新闻事件之余,“读报亭”内的氛围自在开放,不乏途中加入的晨运客驻足聆听。碰上焦点话题,听众们常常交头接耳或是高谈阔论。有时,读得起劲的陈润会适时停下来抒发一下个人观点,遇到熟人便顺便联系着说说家长里短。
《广州日报》每日必读
多年前,陈润随儿子从荔湾区塘前新社区搬到海珠区江南大道居住,虽然家离公园要一个小时的车程,但距离未能阻碍老人到此义务读报。这一切还要从23年前的一次巧遇说起。
1991年,退休多年的陈润仍住在西关,每天到荔湾湖公园的大榕树下看报。某天,他在树底下巧遇一老妪,对方说眼睛不好,请求为其读报。这一读吸引了众多听众,慢慢地大家成为了好朋友,读报成了维系街坊情的纽带。随着名声渐长,不少长者慕名而来。固定听报的“粉丝”群中,最远的来自白云区黄石路。
《广州日报》、《参考消息》、《老人报》等是陈润较固定的选报搭配,他还会不定时地应邀评读街坊们带来的报刊杂志。视力不好的坚叔是他的铁杆“粉丝”,每天从海珠区南石头远道而来。他毫无保留地向陈润表示感谢:“你是我的眼,每天一小时的读报让我掌握了时事动态。”
他会是最后一个读报人吗
从2004年起,随着荔湾湖公园的增修改建,读报亭虽几经易址,好医师网,仍能延续至今。但步入鲐背之年的陈润“缺勤率”也日渐增多。上个月,他就因肺炎住院,疗养了半个月。在家人的劝阻下,93岁的他开始逢节假日休假,让不少周末才有空到此听读报的师奶失望而归。
“谁能接力陈润读报呢?”经陈润入院一事的“提醒”,街坊们议论纷纷:有人口齿不清,有人胸中墨水不够,不少人更对此义务劳动敬而远之,“挑选一个合格的读报人‘替班’,很难。”老听众吴叔表示,街头巷尾评读报刊的场景近年来渐行渐远,他们都将陈润视为荔湾湖畔的“最后一个读报人”。
街坊们的感慨传到了一度卧病在床的陈润耳中。4月初,康复归来的陈润当场表态说,从本月起,他会天天读报,“希望让这份读一天少一天却弥足珍贵的街坊情延续下去。”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雅芳洁容霜与质量没有距离 雅芳与苯酚保持距离
- :下一篇:国内首款多功能PM2.5检测仪面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