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要忽视心脏性猝死的先兆好医师网
心脏性猝死发病不可预测但有迹可循,出现心绞痛、呼吸困难、心悸头晕等先兆应立即就医
刘一平 王萍
发作突然、结果凶险,这是心脏性猝死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杭州市长邵占维在参加全国两会时死于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脏性猝死,随航母“辽宁舰”执行任务的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脏性猝死而殉职于岗位……类似事件在媒体上、生活中时常可见,让人们惊叹“好好的人说走就走了”。
然而,人类对这一凶险的生命杀手并非只能束手无策。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内二科主任衣为民指出,要重视心脏性猝死的先兆症状,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刘一平 通讯员 王萍
A
九成猝死属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指因心脏性原因导致的突然的、不可预测的自然死亡。衣为民告诉记者,在各种原因所致的猝死中,心脏性猝死占90%。
衣为民介绍,心脏性猝死具有几个特点:1、突发性。患者在急性症状发生1小时内甚至数分钟内即出现死亡。如相声演员马季在家中卫生间坐在马桶上发生猝死。据报道,酒店监控发现邵占维于当天上午8点40分许准备去会场时又回到了房间,9时许工作人员发现他已倒在房间,意识丧失。
2、偶然性或意外性。即死者及其周围的人,包括医务人员都不能预见死亡何时到来。在发生心脏性猝死之前,患者并没有导致短期内致死的情况出现,甚至许多人在死前无任何心脏病的征象。所以人们总是不理解“好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
3、凶险性。即死亡率极高,“西方发达国家在医院外发生的心脏性猝死,抢救成活率只有2%~10%。而在我国更低,可能连1%都不到。”
衣为民说,心脏性猝死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估计全球每年有300万心脏性猝死事件发生,发达国家心脏猝死发生率很高,如美国一年中心脏猝死有45万例,相当于每日发生1200例,占各种自然死亡原因的15%-20%。
2009年,我国31家医院参加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心脏性猝死调查,第一次得出该病在我国的年发生率为41.84/10万。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每年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4万人,意味着每分钟就有1人死于该病。
B
冠心病是心脏性猝死最常见病因
为什么会发生心脏性猝死呢?衣为民作了详细解释。
他说,导致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即心律失常性猝死,和循环衰竭性猝死。心律失常性猝死最为常见,占80%,其中主要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占82%,缓慢性心律失常包括各种心脏停搏只占到18%。而循环衰竭性猝死则较少见,包括心脏或大血管破裂、肺栓塞、心包填塞、心脏泵衰竭等。可见,导致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原因是快速性心律失常。
“从病因的角度来说,冠心病是心脏性猝死的最常见病因,占心脏性猝死总数的80%。”衣为民说,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心肌急性持续缺血的早期,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极易发生危及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有报道称这类患者在医院外猝死的比率要大于20%。“值得注意的是,20%以上的冠心病患者的首发症状就是心肌梗死,这部分患者相对年轻,既往无任何心脏病的征象,但发病时猝死的风险更高。”
此外,引起心脏性猝死的其他疾病,还包括进展到心力衰竭期的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心肌肥厚(包括运动员心脏)、与基因异常的心律失常疾病、肺栓塞等。
C
一旦出现猝死先兆应立即就医
“虽然心脏性猝死发病凶险、不可预测,但它并非完全无迹可循。”衣为民明确表示。
他说,多数心脏性猝死的患者在发生猝死前的数十分钟、数小时或数周,会出现一些先兆的症状。如冠心病患者可有新发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症状加重;肺栓塞患者可出现下肢肿胀、呼吸困难、乏力;心律失常患者可有心悸、黑朦或晕厥等。
据介绍,德国柏林的医务人员曾经对2006年的406例心脏性猝死幸存者进行研究,结果发现,80%的患者在猝死发生前都有过不同程度的先兆。其中有22%的心脏性猝死患者会有平均累积长达120分钟的心绞痛,15%的患者有平均持续半个小时的呼吸困难,其余的还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
“在猝死发生前瞬间,患者可有胸痛、心悸、头晕、无力、眼花,但此时患者已无自救能力,随即出现意识散失、心脏呼吸骤停。因此,患者一旦出现猝死的先兆症状,立即就医可能已是获救的最后机会。”衣为民强调。
不幸的是,上述先兆症状既不敏感、也缺乏特异性,因此容易被忽视。有些患者怕麻烦、或心存侥幸而延误就医,有些患者出现首次感觉不适后没有加以重视,结果失去了最后的生存机会。有媒体报道罗阳生命的最后时刻称,他在“辽宁舰”上工作时已出现身体不适,但他没有中途下舰,也没有找医护人员检查,直到完成任务返港一个多小时后,他再也坚持不住了。衣为民指出,很多时候如果稍微有点医学常识,令人痛心的悲剧就不会发生。
“如果缺乏生命支持治疗措施,猝死发生后4-6分钟,即可引起不可逆的大脑损伤,8分钟即可进展到生物学死亡。因此,一旦出现先兆症状就应立即就医,出现心脏呼吸骤停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衣为民呼吁,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医疗卫生管理者必须强化职责,推动全民普及心脏性猝死的防治知识,推动全民培训心肺复苏的技能。
相关 链接
如何防治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是常见而凶险的生命杀手,如何防治?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内二科主任衣为民指出,这要从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两个层面进行。
1、针对高危人群加以防治
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包括:1、心脏骤停幸存者;2、有症状的室性恶性心律失常患者;3、伴有心力衰竭的冠心病、心肌病患者;4、冠心病特别是有心肌梗死患者;5、与基因异常相关的心律失常患者;6、肥厚性心肌病患者;7、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
衣为民告诉记者,对于前3类患者,最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是体内植入复律除颤器(ICD)。临床研究已充分证明,只有ICD才是治疗心脏性猝死的有效措施,抗心律失常药物只有β受体阻滞剂和胺碘酮有可能降低心脏性猝死,但作用不明确,只能作为ICD植入后的辅助治疗措施。只是在无条件或患者不同意植入ICD时,才能单独使用该两种药物。“以上前3类患者千万不要存在侥幸心理,医生在线答疑,放弃ICD就意味着放弃生命。”
对于第4类病人,首先应行冠状动脉重建手术,包括介入或外科搭桥手术。术后1至3个月如心功能无改善,也需植入ICD。 对于第5、第6类患者应严密观察,如出现与室性心律失常相关的症状,就需植入ICD。
对于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是唯一可靠的治疗措施。
2、针对普通人群加以防治
衣为民指出,普通人群防治心脏性猝死的重点就是积极防治冠心病。改变生活方式、接受药物治疗,是预防和治疗冠心病、从而预防猝死的基础。包括科学运动,戒烟限酒,清淡饮食,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40岁以上的男性或绝经期的妇女,应每年定期体检;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定期做心血管专科体检。有症状但不明确者,应做运动负荷试验或冠状动脉CTA检查。症状明确者应及时做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已确诊冠心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应定期就医,长期遵医嘱服药,并酌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一旦新发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性质发生变化,如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持续时间延长、较难缓解、较轻的活动即可诱发或出现静息状态心绞痛等,都提示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病变不稳定,极易出现心肌梗死或猝死。这时因尽早就医,并尽早做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
特别要强调的是:患者一旦出现胸闷胸痛症状,不管是否既往有冠心病史,都应予以高度重视。可立即含服一片硝酸甘油(不提倡含服其他药物),如果5分钟后胸痛不缓解或恶化,提示可能已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应立即拨打120电话寻求救助,并尽量通过救护车转送到能做急诊介入治疗的医院。私家车转运病人,途中发生心脏骤停的概率为1/300,但症状未缓解的患者绝不能自己驾车去医院。
3、应大范围培训心脏复苏技术
“在此要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加大投入,积极推动心脏性猝死防治计划。”衣为民说,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另一方面,要面向社会大范围培训具有心脏复苏技术的人员,尤其是对一些经常陪伴老人或家有严重心脏病的人员、军人和警察、交通和旅游部门工作人员、教师及大中学生等进行培训。因为猝死发生后,现场人员如能在3分钟内实施有效的心肺复苏,医生在线答疑,是患者存活的最后希望。
(刘一平 王萍)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