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本周持续降温 “秋冻”怎样冻才健康?好医师网24小时在线答疑
【什么是“秋老虎”?】
按照传统历法,立秋一到,就意味着秋天开始了。民间常说“冷云过三九,热云过三伏”。意思是说,三九最冷,三伏最热,很多地区在立秋前后正好处在三伏天,所以天气仍很热,人们称“秋老虎”。
“秋老虎”天气虽气温较高,但总的来说空气干燥,阳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热,不至于热得喘不过气来。“秋老虎”属温燥,易损伤人体的津液,可出现皮肤干燥、眼干咽干、小便黄,大便秘结症状。老年人在此时还易发心脑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仍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
【什么是“秋冻”?】
另外,“秋老虎”走了之后,俗话说"秋不忙添衣",就是"秋冻"的意思,也是古今以来养生之道。"秋冻"既是顺应自然的养生需要,也是自我保健良法。
"秋冻"既是顺序白然收敛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白我保健良法。由了秋季气温逐渐降低,不忙添衣,好医师网,也不至了伤寒受病,而却能使人体的抗御机能得到锻炼和激发,使机体能逐渐适应寒冷的气候环境,御寒耐受力增强,有利于避免疾病的发生。
"冻一冻",避免了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阴津伤耗,阳气外泄,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刚气内收的养生需要。
冬天严寒气候常常会诱发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风湿病及心肌梗死、中风、高血压病等,秋天坚持"秋冻"锻炼,提高机体抗寒能力,无疑对这些病症的发生会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
对于"秋冻"的理解,不应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还应从广义上去理解,诸如运动锻炼,也要讲求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
【"秋冻"也得有"度"】
当然,"秋冻"也得有"度",不能机械对待。如寒流失来之际,若不适时添衣保暖,让身体自我调节,还一味坚持恪守"秋冻",那就要"冻"出病来。尤其是年老体弱者,很难适应突如其来的寒冷刺激,常常因此感冒发热,甚至引发出各种疾病。秋冻的锻炼以舒服和耐受为度。
值得一提的是,秋季白天仍然很热,有"秋老虎"的说法,一到夜间,就会凉风习习,有的人爱开窗睡,或者未适当添加衣被,很容易受"贼风"侵袭。第二天早上容易引起全身酸痛、疲乏无力、偏头痛,甚至口歪眼斜、流口水。这是应该尽力避免开窗睡。
老少要慎“冻”
就人体而言,儿童为稚阴稚阳之体,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体会很快发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人到老年,阴阳俱衰,好医师网,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寒冷刺激可导致支气管和血管痉挛收缩,不但易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旧病复发,甚至有些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病人发生中风。所以,小儿及老年人“秋冻”当慎之又慎!
病人不能“冻”
尤其是糖尿病人、心脑血管病患者、慢性肾脏病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以及风湿、类风湿疾病患者,是绝对不适合“秋冻”的。另外,在饱餐之后、上午9点之前,都不适合到户外活动,这样能有效避免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
这些部位不能“冻”
肚脐:从养生角度看,肚脐是万万不能在天气转凉时受寒的。因为肚脐皮下没有脂肪,紧邻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特别敏感,容易被寒邪侵袭。肚脐一旦受凉,腹痛腹泻在所难免。长期受凉,泌尿系统疾病也容易找上门来。腹部长时间受寒,容易导致宫寒、痛经等,甚至不孕。
头:“白露”之后外出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比平时热一点的水,在额头上渗出汗水时不能见风。这是因为头作为人体“诸阳之汇”,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这个地方如果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部。心脑血管病人、四肢不温的人、易感风寒的人,尤其要警惕。
脚:人们应该穿稍厚一点,宽松、舒适、吸汗的鞋袜。尤其是早晨晚上在小区散步时,不可以像平时那样穿一双舒适的拖鞋了事。如果在室外淋了雨,务必在回家之后用热水泡泡脚。脚部分布着人体6条重要经脉,一旦受寒,会引发感冒、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疾病。
关节:关节受凉会导致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变差,由于关节局部毛细血管和组织发生了变化产生炎性物质,使神经末梢受压迫而产生酸痛感或患上关节炎。
责任编辑:吴晓雯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