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简直是医学界的一个奇迹”
郑南生(戴口罩者)目前接近痊愈
本报讯 今年44岁的郑南生并不知道,4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因为重病导致大出血,总出血量达到了10万毫升,相当于20至30个正常成年人身体的总血量。作为医生,他曾参加过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工作,在废墟中为患者截肢。而作为病人,这4个多月,他接受了两台大手术,一度半只脚踏进了鬼门关,医生和家人也以为他将离开这个世界。而郑南生完成了肝脏移植手术后,如今已重获新生,目前接近痊愈。“这简直是医学界的一个奇迹。”省人民医院一位专家如是说。记者 张宏波 文/图
曾赴地震灾区救援
医生成了重症病人
2008年汶川大地震,郑南生作为医生,成为海南省第一批抵达灾区的救援人员。“当时在废墟里给患者截肢的医生就是他。”郑南生的一位朋友告诉记者,当时在地震灾区,他曾为了救出被压在废墟里的已经奄奄一息的伤员,现场给伤员截肢。
今年1月8日,郑南生因为“呕血、黑便”被送进海南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这一次,他不再是医生,而是一名病重的病人。海南省人民医院的医生告诉记者,当时郑南生被诊断为上消化道大出血、出血性休克、肝硬化失代偿期、门静脉高压症、重度肝昏迷、2型糖尿病。经过抢救治疗,郑南生仍出血不止,同时伴随持续性休克,出血估计累计达10000毫升。
经过医院肝胆外科、胃肠外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输血科、消化内科等科室联合会诊讨论后,专家一致认为郑南生的病情极其危重,保守的止血方法均告失败,外科手术是挽救患者的方法之一,但手术死亡率达70%到80%。
郑南生的家属不愿意放弃一线希望,积极要求手术治疗。1月9日晚,郑南生接受了脾切除及断流术。他术后在重症监护病房经过14天的昏迷才醒过来,一个月后转入了普通病房。
第一次手术后大出血,命悬一线
然而,因为肝功能衰竭,在普通病房的郑南生出现了间歇性上消化道出血,经间断输血、内镜下套扎等保守治疗,病情没有明显好转。4月1日,他再次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出血性休克等,随即再次转入重症监护病房,出血量累计达到15000毫升,并伴随出现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病情再次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那个时候他(郑南生)反复大出血,吐血时要用脸盆来装。”海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副主任医师陈劲松告诉记者,医院针对郑南生进行了大量输血、药物等治疗。与此同时,在全省血荒的情况下,郑南生的单位及其妻子的单位都组织了职工献血,为治疗郑南生提供帮助。
经过医院20多个学科的联合会诊,专家一致认为肝功能衰竭和门静脉血栓形成是郑南生再次大出血的主因。肝移植手术是可能挽救该郑南生的唯一手段。但由于患者存在肝功能衰竭、凝血能力差、肺部感染、腹腔感染、门静脉血栓形成、出血性休克等手术不利因素,这次手术复杂、难度高、风险大,结合国内外肝移植治疗经验,医生告诉郑南生的家属,手术成功率不足10%。这个时候,郑南生的妻子再次选择了坚持,好医师网,并要求医院进行肝移植手术。
第二次手术取得成功,实属罕见
联系到广东的肝源后,4月22日,郑南生进行肝脏移植手术,手术历时8个小时,术中输血约10000毫升。术后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郑南生闯过器官排斥、肺部感染等难关,重获新生。目前郑南生恢复良好,肝脏功能维持正常,将于近期痊愈出院。
说起这几个月来的治疗经历,郑南生一言难尽。面对曾经治疗帮助他的医生,他除了感激已经没有别的话。郑南生表示,等他痊愈后,还会回到医生的岗位上,继续救死扶伤。
“几次手术,,他的总出血量达到3万毫升,相当于把身体里的血换了5到6遍。而在整个患病过程中,他累计出血量有10万毫升左右,相当于20到30个正常成年人的总血量,幸好有那么多人献血帮助他。”为郑南生施行肝脏移植手术的陈劲松医生说。
“郑南生的抢救成功是多学科联合救治极危重症的典型案例。”海南省人民医院院长李灼日告诉记者,像郑南生这样病情极其危重、出血量如此之大的病人通过肝移植后恢复的病例在国内实属罕见。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