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哪些冬病最适合夏天来治?
哪些疾病适合“冬病夏治”,以及有何具体治疗手段呢?呼吸道疾病、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骨病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都可采取“冬病夏治”的理念治疗。本期,杨卓欣教授为我们介绍夏季治疗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和支气管哮喘的方法。
过敏性鼻炎虚寒之症宜温补
过敏性鼻炎又称为变应性鼻炎,临床表现为鼻痒、喷嚏、鼻塞、清涕等,除此之外还有咽痒、眼部痒感等。这类病人的最大特点是对空气中某种物质特别敏感,如遇花粉、冷空气等,出现连续不断的打喷嚏、流清水样鼻涕。有过敏体质的人也容易患上过敏性鼻炎。
为什么把过敏性鼻炎归为“冬病”呢?杨卓欣介绍,这是因为过敏性鼻炎患者为虚寒体质,多怕冷,遇冷发病,气候突变时明显;临床表现为多清涕、鼻痒、喷嚏、鼻黏膜水肿、苍白等寒症,该病以寒、虚为特点。
对待此类“冬病”,要“寒者温之”。历代医家认为本病内因以肺、脾、肾虚损为主,外因多以风寒侵袭或异气、异味刺激而诱发。中医治疗可以温补肺气、祛散风寒、补肾健脾、升清化湿,以增强抵抗力,阻止变应原,以“本固标兴”为准则。
温补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可采取白芍、生黄芪、白术、防风、当归、辛夷子、五味子、石菖蒲、蝉蜕、甘草、细辛等水煎服用。中医认为,鼻居面部正中,属阳明之官,为阳中之阳,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性最甚的季节,同气相求,此时人体腠理疏松,经络开放,血流畅通,而脊柱为督脉运行之经,统辖全身阳脉,阳气皆归于此,这时在该处相关穴位采用冬病夏治的敷贴治疗,可事半功倍,显著提高人体免疫力,从根本上改善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窦炎等疾病的症状。
慢性咽喉炎辨证分型法用药
慢性咽喉炎是城市人群常见病。西医认为,慢性咽喉炎主要是由于急性咽喉炎治疗不彻底而反复发作,转为慢性,或是因为患各种鼻病,鼻窍阻塞,长期张口呼吸,以及物理、化学因素、颈部放射治疗等经常刺激咽部所致。患者自觉咽部不适,干、痒、胀,分泌物多而灼痛,易干恶,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以上症状在说话稍多、食用刺激性食物后、疲劳或天气变化时加重。中医认为,慢性咽喉炎属虚火上炎证、肺脾气虚证、痰热证、痰淤互阻证,症状顽固,短期难见显效,不易治愈。
对于慢性咽喉炎的“冬病夏治”,可辨证分型法用药。阴虚火炎型者,用养阴清肺汤加味(麦冬、生地、玄参、白芍、甘草、生石膏、薄荷、川贝粉、丹皮、桑叶等);痰阻血淤型者,用消瘰丸加味(玄参、牡蛎、川贝、生地、麦冬、三棱、昆布、海藻等);阴虚津枯型者,用生脉饮加味(白晒参、麦冬、五味子、石斛、玉竹、白茅根、竹茹等),每日一剂,频频润咽服之。
还可采取按摩法治疗。用拇指跟食、中指揉咽喉部两侧20—30次,再用拇指、食指捏揪咽喉部皮肤20—30次,使局部发红咽喉发热为佳。按压翳风、天突、合谷穴每穴1分钟。每日两次。
灸法治疗方面,取合谷、曲池、外关、任选一穴,用温和灸法或指压法,每次5—20分钟,每当症状发作时施治。
此外,预防慢性咽喉炎格外重要。在急性期应及时选用抗病毒、抗菌药物治疗,勿使转为慢性;要注意治疗鼻、口腔、下呼吸道疾病,包括病牙;勿饮烈性酒和吸烟,饮食时避免辛辣、酸等强烈调味品;要改善工作生活环境,减少粉尘、有害气体的刺激;要生活起居有常、劳逸结合;特殊职业如演员、教师等还要适当控制用声,注意休息。
支气管哮喘
三虚之症宜敷贴
支气管哮喘病理虽表现在呼吸道,但病位却在肺、脾、肾三脏。中医认为,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当哮喘病发作时,肺道不能主气,肾虚不能纳气,则气逆于上,而发于喘急。脾为生化之源,脾虚生痰,痰阻气道,故见喘咳,气短。因此,哮喘病是肾、肺、脾三虚之症。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多发生于秋冬季节,许多患者在夏季发病减少,病情也轻。但中医认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夏季毛孔开泻,易伤津耗气,造成阳气不足,夏季天气潮湿,再加上常吃一些冷食,易造成脾虚,水湿停滞,使冬季的发病有了基础。因此,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呼吸道疾病属于典型可以采取“冬病夏治”方式治疗疾病的范畴。
支气管哮喘病可以采取敷贴法治疗:采用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用生姜汁调成稠糊状,在三伏天外贴肺俞、心俞、脾俞、定喘等8个穴位上。贴后灼热、发红即去之。经三伏天敷贴治疗后,患者肺功能可明显改善,并能保持一定的远期疗效。
慢性胃痛
健脾温肾最紧要
慢性胃病包括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疾病,发病率高,反复难愈。上述疾病的临床表现主症为“痛、胀、呃”,胃脘冷痛,得食痛减,遇冷加重,饮食减少,呃逆,返酸,大便时干时稀等症状,多属于虚寒性病症的范畴。
慢性胃病往往反复发作,病史较长,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节发作加重,医生在线答疑,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春夏季节则发作有所减轻。慢性胃病病久脾肾两虚,脾虚则水谷运化、传输功能失常,气机阻滞;肾虚,特别是肾阳不足,则气化不利,不能纳气,温煦全身及固表祛邪的功能减弱,在秋冬季节容易发作。所以,我们选盛夏伏天之时,取“春夏养阳”之意,健脾温肾,和胃止痛,增强体质,而使来年胃肠病少发,或者减轻发作。
通过中药穴位敷贴,一方面透过间接作用,即药物对肌体特定部位的刺激,调整阴阳平衡,以改善和增强肌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降低发病率和缓解症状的目的。另一方面,即药物的直接作用,当药物敷贴于相应的穴位之后,透过渗透作用,通过皮肤,进入血液循环,达到脏腑经气失调的病所,好医师网,发挥药物的“归经”作用。
编辑:宾伟杰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吃饭胃胀看书眼胀 当心“考前压力症”
- :下一篇:饭后一小时内做八事会减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