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研发检测癌症试剂 患者自行观察癌变不再是难事好医师网24小时在线答疑
央广网北京11月18日消息(记者刘玉蕾)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又到了年底,好医师网,不少单位又开始组织员工进行体检了。不知道各位有没有注意到有一项“癌症筛查”。
这是一项检验是否患有肿瘤的检查项目,有个数据说起来还是挺吓人的,中国肿瘤登记中心数据统计,咱们国家每年新发癌症病例312万,因癌症死亡270万。真的可以说是谈癌色变。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尽早检测出癌症,就成了预防、治疗癌症的首要步骤。就在昨天,一种新的癌症检测手段就在我国面试了。清华大学昨天宣布,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罗永章课题组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一种叫做热休克蛋白90α的物质,据说,利用这个物质的特性,发现癌症就变得十分容易。
说的好神奇啊,那热休克蛋白90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科学家利用到底能不能识别癌症呢?
要想说清楚90α,需要先明确一个概念,叫肿瘤标志物。肿瘤标志物就是一类反映肿瘤存在的物质,在肿瘤患者体内的含量,远远超过健康人群。标志物的存在或变量,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也就说,有没有患癌症的可能,就是测量肿瘤标志物的多少。现在测量肿瘤标志物已经成为为肿瘤诊断、治疗指导中的重要辅助手段。
刚才提到的神秘物质90α就是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这就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的课题组的最新科研成果。也就是说,只要测定了90α的量也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是否有得癌症的可能了。
罗永章教授介绍说:他的团队第一次对“90α”的调控机理加以证明。简单说,就是蕴藏在人体细胞内的这种名为90α的热休克蛋白,能促使肿瘤侵袭及转移,并且其在血液中的含量与肿瘤恶性程度成正相关。
认识到这一点后,罗永章课题组很快与生物科技公司合作,研发出性能稳定的人90α定量检测试剂盒,并于2010年获得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今年,由该团队自主研发的定量检测试剂盒已通过临床试验验证,这对于提高肿瘤患者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水平、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罗永章:你可以用医生给你开的处方抗癌药物,你不管什么药物,在服药以前你取一滴血测量,然后你服用一两个疗程后你再测量,如果下降,这个药对病人是有效的,如果上升,,可能这个药是没效的,要考虑用别的药物。
清华大学团队的这一突破,被国际同行赞誉为 “向攻克癌症这一目标又前进了一大步”。而取得成功的基础,是大量的试验积累。
在罗永章团队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等国内8家三甲医院共同参与完成了世界首个以“人热休克蛋白90α”为肿瘤标志物的临床试验,总样本数达2347例。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石远凯用临床数据证实:热休克蛋白90a定量检测在肺癌等癌症监测治疗中比其他检测更有优势。
石远凯:优势的地方在于我们以肺癌常用的两个标志物,一个是鳞癌的标志物,一个是腺癌的标志物,那两个在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中都在60%多,不到70%,而我们这个超过70%,这个比传统的高出10%左右。
目前肺癌已成为中国第一癌症死因,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迅速上升在近十年尤为明显。无疑,这一发现让那些已经不抱希望的肺癌患者重拾与病魔顽强抗争的自信。
尽管目前这一检测试剂盒的价格是多少,还有待相关部门的研究确认,但罗永章教授强调:这个检测操作起来一点都不复杂,并且和我们平时的一般血液检测一样很快就能出结果。
罗永章:取一滴血,医院一测就测两毫升。
记者:多长时间能出结果?
罗永章:两个小时就可以出结果。
记者:成本多大呢?
罗永章:成本现在我们正在跟物价局商量。
石远凯院长也进一步解释: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最好的方式是建立一个检测包,病人体质不同、特质不同,可能某种单一检测并未查出问题,但在多种检测的模式下病情将被发现或及时得到救治,这些都为挽救癌症患者的生命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石远凯:你要知道,所有的标志物不可能达到百分之百,所以以后我想,最大的可能性是做出一个系列,打个包,比如我们对肺癌的病人,我们几个标志物联合检测,没准就达到90%或者更高的水平,这样提高临床的诊断率,它的实用性很强。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