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大需求呼唤医疗创新 个体化医疗不是梦好医师网
创新启示录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状若“井喷”,现有确诊患者2.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0%),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记者在“医疗创新时代论坛上”获悉,个体化医疗已取得阶段性突破,为个人量身定制医疗方案已不再是梦想。
癌症也分“穷”和“富”
一万个症状相同的患者,如果采用个体化医疗,有可能产生一万种不同的治疗方案。个体化医疗,能让患者在合适的时间接受最佳治疗。但是这条路目前遭遇诸多挑战,比如市民和部分医生对此认知不足、患者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等。
目前,在中国排名前十的肿瘤病种发病率中,男性发病率最高的是肺癌,其次是肝癌、胃癌,排名前十病种的发病率占比84.14%。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是乳腺癌,其次为肺癌、结直肠癌,排名前十病种的发病率占比77.57%。
在这些癌症中,医学专家将它们分为“穷癌”和“富癌”。前者如胃癌、肝癌、食管癌、宫颈癌,一般在发展中国家较为常见。后者如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一般在较为发达的国家常见。而这一区分,跟所在地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比如结直肠癌在欧美国家较多,这与他们的脂肪摄入大、饮食过于精细等有关系。
目前针对癌症的治疗,已经从单纯的手术,向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综合运用发展,而这么做的目的是为延长病人的生命。
据北京301医院肿瘤综合治疗科副主任石燕教授介绍,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对相同症状的病人采用同样治疗方式,结果,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并非全部能受益,有些患者完全没有效果,有些则可能会出现副作用。
而靶向治疗作为个体化医疗的一种,能够定位靶点,并针对靶点展开治疗,精准度相比其他治疗要高,给患者带来更大获益及更长的生存期。
治病也可量身定制
整个健康产业环境在持续不断地变化。患者,医疗从业人员和医疗费用支付者都在呼唤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投资者则在寻求更加健全、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这一切都对疾病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个体化医疗应运而生。
“个体化医疗则是针对在基因构成或疾病分子的特性上具有相似之处的同一子群患者。”石燕教授表示,这种治疗的优势显而易见,对于患者而言,药物的疗效得以真正实现,治疗的副反应和治疗费用也大大降低;而对于医生而言,可以更容易地做出治疗决策,更好地预见治疗效果。
石燕教授强调,利用基因诊断,好医师网,医疗将从千篇一律的“大众医疗”的时代,进步到依据个人遗传基因而异的“定制医疗”的时代。作为一种精密科学,个体化医疗对疾病的产生追源溯本,不仅需要发现病因,而且将病因追寻到分子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对患者进行治疗。在这种研究过程标准化上体现个体差异,是现代医学发展的新高度。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物科技公司之一和全球体外诊断领域的领先者,罗氏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对疾病机制的了解以及在制药和诊断两个领域的优势,使得领导整个行业开发更多靶向化的治疗和临床差异化的产品成为可能。罗氏因此成为业内“个体化医疗”的领导者和推动者。
个体化医疗更多应用于肿瘤
提到个体化医疗,上海罗氏制药外部科学合作负责人成岗先生表示,所谓个体化医疗,就是在合适的时间为合适的患者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法。”四个字,量体裁衣。
成岗认为,以往“一刀切”的办法,对相同症状的患者给予相同的治疗方式,结果只会有部分患者受益。对其他患者而言,治疗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甚至会出现副作用,“比如针对恶性肿瘤的化疗,有的人用了后癌细胞得到明显扼制,但有的人恰恰相反。”
医疗将从千篇一律的“大众医疗”的时代,进步到依据个人遗传基因而异的“定制医疗”的时代。作为一种精密科学,个体化医疗对疾病的产生追源溯本,不仅需要发现病因,而且将病因追寻到分子水平,并以此为基础,对患者进行治疗。
目前,个体化医疗还局限在难治性疾病、复杂性疾病以及慢性病中,用得最多的是恶性肿瘤,罗氏已在乳腺癌、丙型肝炎、非小细胞肺癌、转移性黑色素瘤取得成绩。预期的个体化医疗,可以让患者在合适的时间接受最佳治疗、减少副作用的可能性,让医护人员提高用药安全性、更好地预测结果,同时高效利用医疗预算、减少副作用的治疗费用,产生较高的疗效和安全性。
然而,从宏观角度说,个体化医疗面临的挑战,有认知、可及性以及经济承受能力。成岗表示,认知是双方面的,好医师网,一是医生,二是病患;可及性是分区域的,全国能获得高级检测机会的医院并不均衡,大部分集中在尖端医院,而很少渗透到普通三级、二级医院。最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国的人均年收入远低于欧美国家,这让许多病人在选择时有心无力。
医药创新并非易事
不断增长的医疗需求,给医药行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加速在重点疾病、重点适应症领域的创新。
“但医药创新并不容易。”据上海罗氏药品临床研发亚太中心负责人董卫女士透露,开发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并上市的新药总成本为8—12亿美元,从发现一种活性物质到成药上市大约需要423名研究员在13年时间里进行6587次科学实验。而且,如此巨额的投资却未必能换来相应的经济回报。有研究称:平均每10种药物中只有3种能收回成本,每2.5万个化合物中才有一个能够盈利。因此,创新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长远的目光。
为了给患者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帮助患者延长寿命并改善其生存质量,自1896年诞生以来,罗氏就坚持“以研发为基础,以创新为驱动”。作为推动集团发展的巨大动力,创新是罗氏应对一切医学挑战的答案,是确保医学产品更安全、更有效、更人性化的关键所在。目前,罗氏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21个研发中心,并已构建联盟和合作伙伴关系网络以扩大关键技术的应用范围。
毫无疑问,罗氏在追求创新医疗解决方案的投入在业内名列前茅。仅2012年,罗氏研发总投入超过90亿美元,占销售额近20%,在全球企业中排名第三。换言之,平均每个工作日的研发费用高达3200万美元。目前,罗氏全球现有十数个新分子或新化合物已在全球进入二期和三期临床。作为外资药企在华的表率,2004年,罗氏在中国设立了罗氏在发展中国家内的第一个研究中心。此外,2007年建立的罗氏亚太第一个全功能药品临床开发中心,研发项目涵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众多领域,将在中国完成从药物分子筛选一直到最终药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
据悉,目前,已有多家领先医药企业进军“个体化医疗”领域,采取自主研发新药相关的检测方法和试剂或合作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好的疾病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