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失禁,不致命的“社交癌”
尿失禁行为训练治疗
本月的最后一周是世界尿失禁周,尿失禁作为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社交的疾病,被称为“不致命的社交癌”,但因缺少对该病的认识,患者群虽然庞大,好医师网,但就诊率非常低。
近日,国际尿控协会、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以及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尿控学组联合发布我国首个大规模的泌尿外科门诊有关调查结果。卫生部北京医院副院长王建业教授介绍,我国有85%的尿失禁患者从未就医。该病极易引起羞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可能引发抑郁症。而且,许多患者对该病羞于启齿,拖延去医院就诊,常常贻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专家呼吁,该病虽不致命,但精神心理上的折磨更令患者痛苦,希望能引起社会更多关注。
40岁以上患病率达11.3%
尿失禁虽然少为大众知晓,但患病群却不小。2010年,我国首个大规模尿失禁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国不同地区OAB/尿失禁流行病学调查报告》公布,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总患病率为5.9%,且呈现出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升高的特点,即40岁以上人群尿失禁总体患病率为40岁以下人群的10倍,达到11.3%。
王建业介绍,尿失禁即膀胱过度活动症,是一种以尿急症状为特征的症候群,常伴有尿频和夜尿症状,可伴或不伴有急迫性尿失禁。尿失禁尤其在中老年女性中常见,据调查显示尿失禁患病的人数甚至比骨质疏松、糖尿病、老年痴呆的患病人数要多得多。在我国45岁已生育女性中压力性尿失禁发病率高达40%。
王建业指出,相当高比例的患者认为尿急、尿频、夜尿和急迫性尿失禁是年纪大了而自然产生的症状,往往以忍耐应对,从而延误治疗。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梁月有教授也指出,由于有些患者的尿失禁次数和遗尿量不大,往往不引起患者的注意而不就医,也有些患者因为害羞,而不愿意就医。事实上,不管在任何年龄,尿失禁都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尿失禁意味着身体机能某一部分不正常。
患者多有焦虑、抑郁
尿频、尿急等尿失禁症状会对中老年患者健康带来一些不良影响。有调查数据显示,有近1/3的65岁以上老年患者因着急匆忙上洗手间而摔倒,因摔倒引起的髋部骨折可导致多种更严重的健康问题,约10%的髋部骨折患者会在1个月内死亡。
与此同时,尿失禁还会对患者心理情绪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外出时要经常找厕所、不敢参加社交活动、无法长时间工作、难以正常睡眠、担心漏尿回避性生活等等是患者生活真实写照。患者在剧烈咳嗽、打喷嚏、或负重时就会小便漏出,或者走路、站立等轻微活动时小便会往外流,更严重者在任何姿势下尿液都会不由自主地流出。它不仅常常让患者陷入尴尬,身上常伴有尿骚味,而且如果不及时治疗还容易导致会阴部皮肤红肿、痒痛,甚至感染溃烂,引起泌尿系统炎症、结石,严重者还会影响肾脏功能。
王建业指出,上述种种极易引起羞耻、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可能引发抑郁症。张晓薇也谈到,尿失禁除了令妈妈们身体不适,容易引发泌尿系统感染外的生理痛楚外,更会长期影响她们的心理健康,许多妈妈因此怕丑不敢出门或即使出门也不敢远行,精神高度紧张、与社会隔离、消沉压抑、丧失自信等,产生焦虑、尴尬和沮丧等不良情绪。尿失禁被送于“社交癌”的称号,虽不要命,但患者备受折磨,深感痛苦。
男性患病易与前列腺增生混淆
在以往的调查研究中,女性尿失禁患者往往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在上述我国首个大规模泌尿外科门诊相关调查中,可以发现,男性患病群被我们忽视了,被调查的近5000例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下尿路症状患者中有35%的尿失禁患者在症状出现1年以上才就诊。专家们还发现,在我国泌尿外科门诊男性尿失禁患者中,良性前列腺增生往往与尿失禁混淆,容易被忽视。前列腺增生有着和尿失禁类似症状,如尿频、尿急等,在大家将尿失禁多与女性联系在一起时,男性患者出现尿急、尿频等症,大多会首先想到前列腺增生。
尿失禁患者当前列腺治疗,并不会对患者构成太严重的影响,不过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病情延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吴士良教授表示,对此类男性病人,治疗上要看两方面:一是症状以排尿困难为主,一个症状以控制不了排尿为主,二者治疗上各有侧重不同。
“漏尿”需接受正规治疗
一些患者对尿失禁的成因和治疗存在认知误区,医生在线答疑,他们或认为“漏尿”不是大病没必要治;或尴尬难启齿,即使面对医生也不敢承认自己患病;或错误地以为压力性尿失禁是随年龄增大后自然发生的现象,有些女性患者仅仅认为是生过孩子后不可避免的,并不知这也是一种病。
张晓薇强调,事实上,尿失禁有很多原因导致,其中生育和年龄老化是不可避免的因素之一,往往发生在生育后或者绝经之后的女性身上。它本身是一种疾病,而且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经过治疗的患者,多数症状都有明显的改善或治愈。压力性尿失禁是疾病。
据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广州18岁以上女性尿失禁患病率达23.4%。这是抽查了广州2425名18岁以上的铁路沿线的女性的结果。结果还显示,北京是22.1%;上海29%,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
在世界尿失禁周来临之际,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举行的媒体开放日上,公布了上述调查结果,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科主任张晓薇教授呼吁大家多关心妈妈的健康,如果发现她在咳嗽、大笑、打喷嚏或运动时,偶尔有漏尿情况,可千万别把妈妈这些“漏尿”的现象理解为上年纪后的自然现象,其实这是病,是尿失禁的典型症状,需要及时治疗。
联合多手段治疗更有效
压力性尿失禁的治疗包括非手术方法和手术两大类。针对症状轻重不一不同程度,治疗各有差异。据梁月有教授介绍,压力性尿失禁按尿失禁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三级,即第一级:仅在重度的压力下,如咳嗽、打喷嚏、抬重物时才有小便失禁;第二级,只要在走路、站立、购物时等轻度压力下就有小便失禁现象;第三级:不管在任何活动或姿势下都会有尿失禁情形。
梁月有教授表示,轻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通过凯格尔练习,锻炼控制排尿的尿道周围肌肉及辅助排尿的骨盆底部肌肉来改善甚至治愈尿失禁症状。中、重度患者就要考虑手术、药物,以及联合运动行为训练来治疗。吴士良介绍,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广泛且最行之有效的一个手段,尿失禁治疗的一线药物是M受体拮抗剂。越来越高的膀胱选择性和M受体选择性是该类尿失禁治疗药物的发展趋势。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怎样预防子宫内膜癌
- :下一篇:警惕子宫得癌早期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