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胃肠减压管 解决肠梗阻大问题
阅读提示
一根普通吸管粗细的管子,被李德春和他的同事们运用的特别娴熟,为一个又一个患者解除了疾病的折磨,脱离了痛苦。
一个名为“小肠减压”的新技术,在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已经成功运用了多年,很多肠梗阻疾病患者受益于这项技术,简化了治疗方案,避免了更多创伤。
一本名为《肠梗阻临床诊治新技术》的专著,目前正在被我市乃至苏北很多医院医生所关注。这本介绍肠梗阻临床诊治新技术的著作,第一作者,正是徐州市中心医院放射科主任李德春。
“肠道减压”是个什么技术?为什么会让很多患者避免了手术之痛?听听李德春的介绍,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个技术背后的创新和智慧。
典型病例
4岁男童肠梗阻小肠减压不手术治愈疾病
先来看看4岁男孩童童的经历。
中国江苏网5月6日讯 一周前,市中心医院放射科为患上肠梗阻的童童成功实施小肠减压术,通过加长导管将患者病灶位的淤积物抽吸出来,有效解除肠梗阻,避免开腹手术。术后童童恢复快,家属对治疗效果非常满意。
腹痛腹胀8小时确诊肠梗阻
童童虽然年仅4岁,但在3年前曾做过阑尾手术。
一周前,童童突感腹痛、腹胀并伴有呕吐,家长急忙将他送到市中心医院就诊。
一系列的检查随即开始。通过腹部立位片确诊为急性肠梗阻,然而肠梗阻是最为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通常需要开腹手术,这对于一个年仅4岁的孩子确实是不小的损伤。
经过市中心医院放射科及小儿外科专家的检查,认为童童符合实施小肠减压术的条件,可以为其进行“X线下经鼻肠导管肠梗阻减压术”。
放射科主任李德春介绍,为年龄小的患者实施小肠减压术有别于成人,除了选用的导管更细,也意味着操作人员的技术手法需要更熟练和谨慎。
直径5毫米长3米的导管直至病灶抽吸淤积物
治疗方案随后获得了童童家人的同意。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在X线动态监视下,放射科操作人员将一根长达3米直径约5毫米的导管通过童童的鼻子,深入到腹腔,经过食管、胃到达小肠,小肠蠕动可以带动导管向肠管远端推进,直至到达肠管梗阻部位,开始对梗阻近端的胃肠道进行全程减压,抽吸淤积物,达到缓解肠梗阻的目的。
在导管的另一端放置了减压器,待童童症状缓解后进行造影,查找患者肠梗阻病因。童童带着减压管进食2天,没有异常后拿掉了置管。
经过一周的恢复,童童的肠梗阻治愈了,家长对孩子的治疗效果非常满意,因为这种方式避免了开腹手术的创伤对患儿的恢复十分有利。
小肠减压具有诊断治疗双重效果
放射科李德春主任介绍,小肠减压术具有诊断和治疗的双重效果,除可迅速缓解患者的肠梗阻症状并有效防止再次梗阻外,还可在症状缓解后进行小肠造影,明确梗阻部位、原因、性质,为中转手术提供客观依据。
“90%的病人属于单纯性粘连肠梗阻可以适用于小肠减压术,到达治愈的目的。”李德春介绍说,如果是炎性肠梗阻该技术同样可以将病因诊断出来,进一步对症治疗,防止盲目的开腹手术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创伤。
如果是肿瘤性肠梗阻或是严重粘连性肠梗阻必须要进行手术治疗的,该技术同样可以将患者的肠腔减压、恢复肠道蠕动,为其实施手术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也可减少手术后的并发症。
热点问题问答
1
小肠内压力从哪里来?
李德春:小肠上端接幽门与胃相通,下端通过阑门与大肠相连。作为食物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盘曲于腹腔内,上连胃幽门,下接盲肠,成年人小肠长度约5-8米,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
小肠内消化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食物经过小肠内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及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后,基本上完成了消化过程,同时营养物质被小肠粘膜吸收了。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小肠不仅是个消化器官,同时还具备很重要的内分泌功能。所以现代医学尤其是消化医学一个共识是:即使小肠因为各种病因无法全部工作,但有一段能工作的就尽量让其发挥作用,“通俗地说,珍惜每一段肠道的工作能力,能有一段工作就让其工作。”
说了这么多,小肠内的压力来自哪里呢?小肠液。作为最主要的消化场所,小肠内要分泌各种消化液,成年人每天分泌的小肠液在3000毫升左右。
如果,人的肠道是通畅的,那么这完全不是问题。但如果人的肠道出了问题,比如肠梗阻了,那么这些小肠液无法下行,堵塞在肠道内,当然会引起肠道内压力逐渐增大。而这种肠道内压力的持续增大,结果是很严重的,有时候足以致命。
所以,如何给小肠减压,就成为消化系统疾病一个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了。
2
哪些问题会引发小肠内压力增大?
李德春:最多见的就是肠梗阻。
肠梗阻,通俗地说,就是肠子内部堵上了。多种原因可以引发肠梗阻,最多见的比如肿瘤、粪石、肠粘连、肠麻痹等。
根据医学上的分类,肠梗阻通常被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包括粘连、先天性狭窄或闭孔畸形、炎症肿瘤手术等引发的狭窄等)、动力性肠梗阻(腹部大手术、肠膜炎、腹部外伤、某些药物、肺炎、低钾血症等并发的麻痹性肠梗阻,以及肠道炎症及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引发的肠道暂时性痉挛)、血管性肠梗阻。
它是常见的外科急腹症之一,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轻微的肠梗阻,患者通常会出现恶心、呕吐,或者肚疼、腹疼等症状。有时急性肠梗阻诊断困难,病情发展快,常致患者死亡。目前的死亡率一般为5%~10%,有绞窄性肠梗阻者为10%~20%。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以及患者年龄大合并心肺功能不全等常为死亡原因。
所以,很多曾经住过院或者手术过的病人都知道,一旦手术结束之后,医护人员通常会特别关注患者是否“通气了”,看似小事,但意义可不小。因为一旦“通气了”,就意味着肠道是通畅的。否则,医生患者都会紧张,就是担心会出现肠梗阻。
3
小肠减压是如何实现的?
李德春:在小肠减压技术出现之前,医生只能做到胃部减压。胃部减压的方法,就是用一根管子下到胃部,把胃部分泌的消化液通过负压引流出来。胃管通常较短,长1米左右。
小肠减压的方法,就是用一根肠管下到小肠部位,通过负压引流的方式,把小肠液引流出来。因为要下到小肠部位,肠管通常要长一些,目前我们使用的是大约3米长的肠管,是医学用的硅胶管,可以耐受消化道各种消化液,最长能使用3个月之久。
下肠管的时候,从患者的鼻孔进入,经食管进入胃部,然后通过胃部和小肠之间的幽门,再进入小肠。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只经历一小会轻微的不适。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