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秋之交温差大 18到20℃间健康风险最低
□晚报记者 贺天宝 □吴瑞莲 摄影 钟卫 制图 任萍
今夏上蹿的气温,闷热的体感,让人们对温度特别敏感,那么,环境温度保持在多少度最有益于人体健康?专家指出,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环境气温保持在18~20℃间,健康风险最低。
目前已是夏秋之交,虽然白天温度较高,但早晚的温度已明显降低,如何让“过山车”似的环境气温保持在健康安全范围以内,请听专家如此说。
专家介绍
阚海东
教授,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学教研室副主任
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中华预防医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主要从事空气污染对居民健康影响研究,是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要成员之一。在有关复合大气污染对城市居民 健康影响、能源政策对大气污染和居民健康影响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朱凌云
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
师从国医大师张镜人教授,张镜人教授继承人,曾获“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称号。
擅长中医中药治疗消化道疾病,尤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及胃癌前病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的治疗颇有研究。
Q 环境温度保持在多少度最有益于人体健康?
阚海东:不同城市之间,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也有所不同。我们曾经进行过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上海气温在18℃~20℃间时,市民各健康风险也最低。一般南方地区最适宜温度在23℃~24℃间,北方则在15℃~17℃。
据生理学家测定,当温度低于l5℃时,人便会产生倦怠情绪,降低工作效率。若再进一步下降到4℃~10℃时,人易生冻疮、患感冒和哮喘等病; 再下降到4℃以下,人体的热量便入不敷出,好医师网,抗病能力减弱,脑卒中、心绞痛、心肌梗死、肺心病及动脉硬化等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高。
同样,温度在30℃~35℃间,人体皮肤血液循环旺盛,代谢能力增强。如果体内热量不及时排出,就会引起体温升高、思维迟钝、烦躁不安。若温度升至35℃以上,人体热量会进一步增加、大量出汗、不思饮食、身体消瘦。当温度高达37℃时,体内的温度调节功能失效,出汗过多会消耗体内大量的水分和盐分,使血液粘稠,增加心脏负担,容易出现肌肉痉挛、脱水中暑或诱发缺血性脑卒中,危及生命。
Q 气温突变对人体健康都有哪些影响?
阚海东:通常来说,气温与健康之间存在U形关系。也就说,温度过高、过低都不利于人体健康。研究发现,极端气温可显著增加居民中风的死亡风险。
热浪可以明显增加居民死亡人数,特别是心肺疾病患者的死亡。曾有研究发现,与非热浪期相比,热浪期时,居民总死亡风险增加了13%、心脑血管死亡风险增加19%、呼吸道死亡风险增加23%。
我们曾选择沈阳、唐山、北京、太原、苏州、上海、广州、香港8个不同气候带的典型城市,收集了12.7万余例中风死亡病例,并运用国际通行的时间序列法,分析出极端气温与中风死亡之间的关联。通过将8个城市每天的温度由低到高排列,结果显示,与正常气温相比,热浪或寒潮可使居民中风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4%和45%。同时研究还发现,热浪或寒潮影响中风的方式截然不同。热浪效应持续时间短暂,3至4天后健康危害就会消失; 而寒潮效应持续时间则较长,一般健康危害可维持15至20天。
另外,我们还曾在研究中发现,无论在夏天还是冬天,温度只要出现波动,都会对居民的健康造成影响。从小我们就听父母唠叨,天气凉了,要多穿点衣服。每当气温波动一大,医院的病人也会明显增加。这些情况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个气候学术语——日温差,也就是每日最高、最低温度的差值。
对上海日温差与每日死亡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日温差的升高可增加居民死亡风险。当日温差每升高1℃,总死亡风险就会增加1.4%,心脏病死亡风险增加1.9%。但是若将温差控制在5℃以内,并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但一旦超过这一差值,气温坐上了“过山车”,死亡风险也将随之呈直线上升趋势,尤其对于那些本身就患有心肺疾病的患者、65岁以上老年人的死亡率增加影响也更为明显。因此,对于这些人群,在遭遇气温急剧波动时,一定要做好自身的保暖工作。
Q 为什么和冬季感冒相比,夏季感冒好得更慢?
朱凌云:夏季天气闷热,湿度大,人们喜欢吹空调、洗冷水澡,晚上睡觉贪凉直接睡在地板上吹风等,,因此也比较容易患上感冒,而体内湿气太重也是夏季感冒不易好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一些针对夏季感冒不当的处理方法也会加重原有病情。夏天往往是儿童感冒发烧的高发期,但很多家长常常抱有一些错误观念,认为发烧的小孩不能着凉,于是不开窗户,不开空调,还给孩子多穿两件衣服,希望通过捂汗来给孩子降温。可是夏季感冒多数不是由风寒所致,所以喝姜汤、盖厚被子捂汗等手段对付冬季感冒有效,却是夏季感冒的大忌,尤其盲目捂汗不但不能降温反而会使小儿体温骤升,甚至造成高热惊厥。
同时,夏季周围环境温度高,孩子没有办法散热,所以要想赶快散热,周围的环境温度就要低一些。建议可用温水,酒精来擦孩子身体,也可以适当脱衣、通风、开空调降室温以及洗澡用酒精,这些措施其实都是为了帮助孩子散热,所以提醒大家千万不要采取相反的办法,想尽一切办法保温,这样起不到物理降温的效果了。
通常,夏天得了感冒,就要更加注意清热解暑,建议市民在家可以自制薏仁绿豆汤。绿豆性味甘凉,具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润喉止渴的功效。而薏仁可以治湿痹,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不过在购买薏仁的时候,市民记得挑选贵州产的,泰国产的薏仁并不具备祛湿的功效。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体质虚寒的人不能天天喝薏仁绿豆汤。盲目喝薏仁绿豆汤,可能导致腹泻或消化系统免疫力降低。
Q
夏秋之交,天气忽冷忽热。很多居民仍然习惯睡凉席,而且还会整晚开空调。但是也有人认为处暑以后,最好告别空调+凉席。医生怎么看?
朱凌云:在最近这种天气下,空调仍然可以使用,毕竟白天温度还是比较高的,但早晚的温度已明显降低,所以到了夜间,还是建议尽量别用空调了。况且人体如果长时间处于空调房内,本身就比较容易出现腰酸背疼的毛病,若是再加上夜里的凉气,很容易使一些关节部位受寒,尤其对于一些体质较弱的老年人,还可能因此引起关节炎。而很多人早上起来觉得很乏力,腰身酸软,也大多也都跟夜间空调吹太久有关。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2014考研西医综合之临床医学考试大纲
- :下一篇:秋季提神:“coffee”给你的爱上它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