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介入专家首获欧洲杰出贡献奖
第30届欧洲介入放射学学术大会9月26日至30日在葡萄牙里斯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当地时间9月26日下午3点半(北京时间9月26日晚上10点半),在全球医学界瞩目的第30届欧洲介入放射学学术大会上,好医师网,欧洲介入放射学会授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著名介入医学专家滕皋军教授杰出贡献奖,以表彰滕皋军教授在介入放射学领域作出的重要成就。这是中国介入医学专家第一次、亚洲介入医学专家第二次荣获这项全球顶级大奖。
中国介入专家首获杰出贡献奖
据介绍,欧洲介入放射学会自1988年开始,每年评选1至3名杰出贡献奖,以表彰他们在介入放射学领域作出的卓越贡献。该奖项由欧洲介入放射学会奖项评选团队根据国际介入专家的成就提名推荐,经欧洲介入放射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们共同投票确定。历届的杰出贡献奖获奖人员中包括了Kenneth R. Thomson等一大批著名的国际介入先驱们。
正如《血管介入放射学》杂志主编Dierk Vorwerk教授在颁奖词中所述:滕皋军教授在介入医学领域作出了卓越的成就,累计发表了300多篇同行评议的文章、专著等,好医师网,荣获了无数的国内、国际奖项,培养了众多的介入临床及研究后备人才,开展了多项中国首创的介入手术及应用技术,大大推动了介入放射学在中国的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了中国介入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
滕皋军教授在大会现场发表的获奖感言中称:“9月26日对于中国介入放射界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荣获杰出贡献奖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更重要的是全体中国介入医师的荣誉,是对中国介入医师成绩的认可。没有中国介入同行和同事们的支持,我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绩。自从我成为美国、欧洲介入放射学会委员以来,中华放射学会介入专业委员会与国际合作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多的中国介入医师加入了欧洲介入放射学会这一大家庭,越来越多的中国介入医师参加欧洲介入放射学会年度学术大会,向《血管介入放射学》投稿,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国介入医师与欧洲、美国同行的合作也日益紧密和深入。”
一个月做150台介入手术夯实基础
滕皋军教授1982年开始从事医学影像与介入放射学工作,多年来一直针对临床实践问题,开展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为我国介入放射学、分子与功能影像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作为我国介入放射学的开拓者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开展介入新技术30余项,完成各类介入手术2万余例次,并在实践中发明了粒子支架系列技术治疗管腔内恶性肿瘤、改进了脊柱介入技术、完善了肝癌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其技术水平和临床疗效达国际领先水平。
滕皋军的工作可以用一个“拼”字来形容,在中大医院医护人员中,口口相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1986年,滕皋军由一名普通的放射科医师考入南京铁道医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当时该院并未开展介入放射学工作,但经导师同意后,滕皋军果断将研究方向确定为新兴的介入放射学,希望用先进的微创介入手段拯救更多病患。1987年,他利用暑假前往浙江省人民医院向我国介入放射学先驱刘子江教授求学。短短一个多月,这位吃住在病房值班室的年轻人做了150多台介入手术,以白血球出现中毒颗粒的代价,夯实了日后从事介入放射工作的基础。回到中大医院后的20多年,以从未间断的工作热忱,率领介入团队成员开展了一项又一项新技术,累计完成2万多例介入手术,他带领的学科成为我国介入手术的著名临床科研中心。
为救治病人寻找更多方法
面对很多令医生束手无策的疾病,滕皋军是个有心人。介入放射学这门充满活力的新兴学科为他提供了创新的平台,他在做好日常临床工作的同时,很早就将目光瞄准了科研,而科研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希望救治更多的病人。
做了20多年介入技术研发的滕皋军知道,没有基础理论支撑的学科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怎样将基础研究投入临床,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显然是介入学科发展的趋势。“一流的医生在临床、科研都能hold住。”
多年前,滕皋军收治了一个70多岁的大爷,送到医院时食道中的肿瘤已经非常严重了,产生了严重的吞咽障碍。滕皋军给大爷检查后发现,他的肿瘤位于食道中段,但老人的肺并不好,无法接受正常的放射治疗。老人由于长期营养缺乏,消瘦得厉害。“能不能既保证吞咽,还能同时治疗呢?”老人的家属提出要求。家属的一句话顿时点醒了滕皋军,如果让支架上也带上药物,在保证进食畅通的情况下还能治疗肿瘤,岂不是一举两得?
从1996年,滕皋军便带着自己的团队开始了支架的研究。一代、二代支架都出现了狭窄,造成吞咽困难的问题。2007年底,他们成功完成了第一例“三代支架”(放射粒子支架)的手术,为一位男性食道癌患者安放了“三代支架”,术后患者的寿命延长了6个多月。
通讯员 程守勤 记者 张红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 :上一篇:空港文化中心年迎客25万人次 沙龙每周免费开放
- :下一篇:援疆医生张江彬:帮当地打造带不走的医疗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