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清理小儿痰液 让你的生命更有“呼吸感”最好的在线医师网站
浙江在线·浙江科技新闻网10月14日讯 有个时髦的新词儿,叫做“呼吸感”,时尚杂志上有人用它来形容女孩子的妆容,一些人也用它来评价摄影作品,称赞它们是活的、能看到生命。
有生命,就有呼吸;有呼吸,才有生命。一呼一吸,这个简单的动作,人每天要重复两万次以上。不过,这个看似无师自通的能力,其实一直面临着被破坏的风险。
比如,有些人进入睡眠之中,就不知不觉“忘记”呼吸,据说每100人中就有5人出现过这种“呼吸睡眠综合征”的疾病,其中也包括小孩子。
呼吸道感染,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一个小孩,平均每年都会经历6~7次呼吸道感染,有些孩子甚至可能达到十几次。
哮喘,是个容易让人麻痹的对手,今年发布的第一份全国哮喘患病及相关危险因素调查显示,中国有3000万哮喘患者,控制率却不到3%。
还有更可怕的肺癌,在中国已经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肿瘤,而科学家至今没有完全搞明白它的发病原因。
本期升级版“名医公开课”,就要来说说大人小孩的呼吸病。
今天邀请的是国家重点临床专科——呼吸科团队,分别来自浙医二院、浙大一院、浙医儿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评估的是这个科室的诊治水平、科研能力、团队建设等,一旦上榜,就是该疾病治疗领域我省最好的医疗队伍。
三个团队的学科带头人,分别是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副会长、浙江省医学会呼吸分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浙医二院呼吸科主任沈华浩教授;浙江省医学会呼吸分会副主任委员、浙大一院呼吸科主任周建英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委员、浙医儿院呼吸科主任陈志敏教授。
浙二沈华浩:
发现并命名“胸闷变异性哮喘”
从儿童到成人期,哮喘是最常见的慢性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的四大顽疾之一。
跟慢性病家族中的其他成员一样,哮喘需要长期管理,而且通过管理完全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不同的是,糖尿病、高血压这样的慢性病,完全可以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得以避免,而要预防哮喘不那么容易。
许多危害生命的传染病,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进行预防,医生在线答疑,那么,哮喘能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预防呢?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搞清楚哮喘的发病机理。但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明白,我们能做的就是往里面添一小块答案。
通常,人们对哮喘的认识,集中在“气喘”、“咳嗽”这些症状上,准确说这是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的表现。当气道受到刺激时,正常人对这种刺激没有反应或者反应程度比较轻,而某些人却因此出现明显的支气管狭窄,这就是“气道高反应性”。
过去治疗哮喘,主要依靠激素,虽然有效,但不能治本。我们团队首先提供了嗜酸粒细胞可以直接引起哮喘发病的试验证据,给治疗哮喘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思路。如果能阻断炎症细胞在气道中的发展变化,就能达到治疗哮喘的作用,目前这项研究还在持续,投入临床应用后,可能有望治愈哮喘这种难缠的疾病。
我早年在美国、加拿大留学,发现一个优秀的医疗团队,必须是临床和研究两条腿走路,这是一流学科的两个基本要素。我们现在有个非常强大的研究团队,很多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国际认可。
我们还在国际上首先提出,早期、多次、小剂量给予卡介苗接种,可以预防哮喘的基础研究。这是一项跨度近20年的研究,在无数次试验之后,终于找到了在什么时间、多少次接种、接种多少剂量可以预防哮喘的方法。目前小鼠试验已经完成,接下来要进行猴子试验,完成之后就可以申请临床试验。这项研究成果,对哮喘高危人群来说无疑是很有意义的。早产儿、父母患有哮喘的孩子、吸烟家庭中的孩子,都是哮喘的高危人群。
最近我们在国际上首先发现并命名了哮喘的一种新类型- 胸闷变异性哮喘,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为那些长期误诊漏诊的病人提出了诊断治疗方法。被医学领域有影响的专业报刊“医师报”头版报道,也在“中国医学论坛报”的中国新闻版以头条介绍。
发现治病机理,然后寻找对症药物进行治疗,这是一个传统内科医生的治病思路。但现在,内外科的界限已经不再绝对,呼吸内科的医生,既要有内科医生的逻辑,同时还要有外科医生的“手艺”,这方面最经典的代表就是呼吸病的介入诊疗。
这是非常年轻的一门学科,也就20来年的历史,在我们国家的历史更短。我们呼吸科,其实是学了人家消化科的,借鉴了消化镜的做法;但跟消化镜比起来,它的风险要大的多。做消化镜,如果出血了,血往肠道流,只要有静脉补液,一般不会出大问题;但气管腔内如果出血,区区50毫升,就可能引起大咯血、窒息。所以,这对医生的技术要求很高,欧洲呼吸病学会把它称为一门科学和艺术。
人的支气管,就像一个分叉很多的树,到肺泡一共分为24级,常规的气管镜可以深入到5级。如果肿瘤在左右支气管的位置,通过冷冻或套圈治疗直接就可以切除。看起来,肿瘤就像吸附到磁铁上一样,被冷冻探头吸走;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取掉进气管里的异物。
介入虽然不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它可以为病人争取更多治疗的时间。有一个患小细胞癌病人,长肿块之后,气管受压迫,气道窄得像一线天,胸闷气急很明显。做了介入手术,气管里放了一个支架,把气管撑大,呼吸顺畅不少。生活质量改善,也有足够的时间做化疗。化疗之后,肿块缩小后,这个支架还可以拿掉。
浙一周建英:
早一点诊治,提高肺癌治愈率
在众多呼吸疾病中,肺癌大概是面目最狰狞的一个,我们为此专门成立了肺癌诊疗中心,开设了肺癌专病门诊。
之所以肺癌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较低的治愈率,主要是因为超过2/3的病人,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丧失了早期治愈的机会。临床上,早期肺癌患者,通过外科手术后,5年的生存率可以达到70%。如果能进行“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就一定能提高肺癌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以前,肺癌是早期或晚期,主要依赖于影像学,影像可以看到肿瘤的大小形状,但没法判断它的性质;通过肺穿刺,我们可以获得病理分期,相比之下更加准确,这是判断患者预后并决定是否手术的关键。为此,我们开展了经皮肺穿刺的工作,组建了自己的肺穿刺团队,通过穿刺,我们能为患者在第一时间取到病理样本,进行相关的检查和检验。
人类跟癌症斗争的历史,大约有4000年之久,对癌症的认识也在其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人们认为癌症是不治之症,而现在带瘤生存、姑息疗法的理念也开始慢慢地被接受。
(责任编辑:好医师网)